课题来自实践中 成果写在大地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本院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课题来自实践中 成果写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2010-07-0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访问量:2505次  分享到:


杨尚勤院长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

  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被赋予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省内权威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3月份,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被确定为该战略合作联系机构之一,负责协议内容的具体实施。这体现了协议双方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同时也寓意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在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肩负起更加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尚勤教授。

调整学科结构  广揽各方人才

  记者:目前,陕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既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更面临着一系列新困难和新挑战,迫切需要从社会科学角度破解发展难题,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陕西省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如何调整自身,适应这一现实需求的?

  杨尚勤: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我院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为了更好地适应研究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需要,服务西部强省建设,近年来,我们首先从大力调整学科结构、广揽各方人才做起,从而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调整学科结构上,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新成立了农村发展研究所、金融投资研究所、文学艺术研究所和省情研究中心;二是对原有的几个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譬如将“政治研究所”调整为“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将“文化研究所”调整为“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将“古籍整理研究所”调整为“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第三个方面,就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覆盖面,形成了区域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宗教研究、古籍研究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特别是我们的“区域经济”学科已经被省上确定为“三秦学者”岗位。

  “筑巢”是为了“引凤”。近几年,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8年以来,我们先后招录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充实科研队伍,选聘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或科研骨干。譬如,我们聘请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编剧、导演莫伸担任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聘请著名学者、金融业界高管薛峰教授担任金融投资研究所所长。同时,还邀请何西来、高新才、陈薪伊、杨永善、岳亮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为急需学科和重点学科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完善平台  铺设服务大道

  记者:最近,我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了许多关于陕西省社科院编撰的《2010年陕西蓝皮书》的报道。请问杨院长,陕西省社科院在发挥智库作用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的平台和载体?

  杨尚勤:今年的《陕西蓝皮书》由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发布后,的确受到了境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我们初步统计,短短10天时间里,共有48家媒体先后做了56次相关报道。可以说,《陕西蓝皮书》是我院历时12年精心打造的咨政优势品牌,这两年在数量、质量、出版发行平台等方面又有了大的提升,已经成为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了解省情、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国内外了解、认识陕西的重要窗口。

  除此之外,我们还努力探索建立形式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的其他咨政平台,积极铺设更为广阔的服务大道。自去年以来,我们陆续创办了《陕西文化产业》、《陕西县域经济》和《陕西省情研究》3本刊物,以此为载体,紧密跟踪陕西发展热点、全面展示陕西发展亮点、深入分析陕西发展难点、科学预测陕西发展形势,为推动陕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我们还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高峰论坛、振兴陕西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新农村建设与陕西县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会等近20场重大学术活动。尤其是我们参与主办的大关中论坛和省情报告会,已经制度化、常规化,受到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重视。

  目前,我们在继续完善已有平台和载体的基础上,正在精心策划省情高级研修班等新的咨政服务平台。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平台,鼓励专家学者接受媒体采访,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学术地位,扩大社会影响。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能在新闻媒体上见到有关我们社科院的消息。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仅今年5月份,媒体上关于我院的各类报道就超过了100次。

研究重大问题  直接服务决策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对地方社科院的定位是: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我想了解一下,陕西省社科院在这方面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杨尚勤:中央的定位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陕西的发展实际也对我们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和任务。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听取我院工作汇报时明确指示,省社科院一定要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整合全省社科力量研究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研究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为全院科研的重中之重,打破学科和部门界限,吸纳院外研究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我们实施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工程、陕西省情研究出版工程,集合精锐力量,破解重大问题,直接服务决策。

  我们经常强调,要注重研究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注重对省上重大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跟踪研究,注重研究全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注重研究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积极探索研究成果的多渠道转化,通过“送阅件”、《蓝皮书》、学术会议、媒体发布等途径,实现研究成果社会效益的高端化和最大化。

  可以说,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成果。例如,我们研究制定的“安塞县科学发展战略构想”,由安塞县的县委书记向胡锦涛总书记作了专题汇报;我们关于“高房价对进城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挤出效应”研究的主要观点通过《国内动态清样》报送后,受到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我们的“西部地区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并被国家和省社科规划办分别报送中央部门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另外,还有“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陕西改善民生为主的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等一大批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分别得到省委书记、省长等多位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向实践要课题  用成果促发展

  记者:听说您经常要求贵院的研究人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到实际对策有理论支撑,理论观点为实际服务。那么,你们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哪些做法?

  杨尚勤: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个做法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科研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挖掘课题,使研究成果真正服务现实需求。我们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课题来自实践中,成果写在大地上。

  今年是我院的“科研质量年”,我们启动了“社科专家走三秦”等主题活动,目的就是通过深入西部强省建设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一线,开展深度系统的调研,总结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对各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点评,提出对策建议,并形成针对性强、富有见地的系列调研报告,让理论对接实践、服务决策、推动发展。

  另一个做法就是开展战略合作。去年我们和榆林市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完成了“榆林西部特色文化大市发展路径研究”等4项专题研究,《榆林发展蓝皮书》也即将正式出版;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并合作出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蓝皮书》;与汉中、杨凌等地市的合作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前不久,我们又和新华社陕西分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院15名专家被聘为“新华社陕西分社特约观察员”。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推进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战略合作。

  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我们在积极倡导一种“察实情、建实策、出实招、求实效”的务实研究,同时也大大拓宽了课题来源,现在我们每年的课题数量已经数倍于前几年。经常有地市、厅局、企业找上门来将有关课题委托给我们做,省领导点名圈定的课题也越来越多。前一段时间,省委书记赵乐际就点名要求我们社科院对“当前陕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近,我们正在组织招标的“陕西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12项2010年重大课题,也全部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圈定的课题。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跨越转型

  记者:刚才一走进贵院的办公楼,我就看见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跨越转型迈大步,科研质量上水平”的醒目标语,令人很振奋。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体制机制来推进跨越转型的?

  杨尚勤:首先,我们牢固地确立了开门办院的方针,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实行“一个法人、两级实体”,从而充分调动了院、所两级的积极性,增强了所一级的责、权、利,释放了发展活力,使其具有更多的资源、权力和发展空间。现在,各研究所热情空前高涨,根据课题项目和实际需要,广泛吸纳全省社科研究人才,积极主动谋求发展,管理新体制已初见成效。其次,建立了“目标引导、考核激励、宏观规范、微观搞活”的运行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力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再次,实施“五大工程”带动战略,就是前面所讲到的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工程、陕西省情研究出版工程、陕西智库平台建设工程、学科建设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积极落实陕西省政府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主要是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研究院”,建立“中国西部(陕西)智库园”和中国西部农业发展研究培训基地,共同开展国情调研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实质性合作和项目的实施,必将给陕西省社科院的跨越转型注入新的强大动力,陕西省社科院也一定会在服务陕西西部强省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耿显家  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