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新农村几个问题的思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关于建设新农村几个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8-04-03         来源:《陕西省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访问量:5010次  分享到:
  建设新农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解决。 

  一、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这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央三令五申要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减轻农民负担。但现实情况是,虽然法律规定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而实际上已演变成了乡镇政府、村委会拥有终极所有权。这样,就为一些基层政府干预土地集体所有权提供了方便,有些地方政府和干部,违法批地、强行征地、占地、圈地,低标准补偿,补偿不到位,承诺不兑现,当土地开发商与农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强调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强调保护项目、保护企业、保证财政收入等等,侵犯、牺牲农民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据统计,2004年到2005年,陕西省、市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受理的群众来访案件中,其中反映土地问题的高达90%以上。2006年1月至8月底,全省共发现各类土地违法案件2049件,涉及违法用地15715.98亩,立案查处1776件。因此,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土地法律、法规意识,严格依法管理土地,尊重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仍然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坚持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并不是要凝固化,而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小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经济呼唤统筹资源,统一经营、规模发展,而家庭土地承包是分田到户,形成了以户为单位,条块耕种经营的局面,自然经济的色彩相当浓厚,限制了农业科技的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也影响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所以,党在坚持稳定家庭土地承包的同时,也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在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流转。当前,土地流转有多种形式,如土地向大户集中、土地股份化等。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的做法是,实行土地股份化,在保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实行土地入股、集体经营、按人分红、滚动发展、规模开发,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西安市重点工业园——和平工业园,实现了农民失地不失承包权、失地不失业,失地农民逐步进入新行业。 
  目前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向生产大户集中速度缓慢,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土地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合理流转。据统计,全省流转耕地仅占全部耕地的6.3%,种粮面积在100亩以上的专业粮食生产户仅有100余户。影响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如何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当前理论界在探讨中有三种意见:一是私有化。主张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农民,解决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矛盾,扫清土地流转障碍,促进土地快速集中,这样会大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国有化。主张实行土地国家所有,这样有利于土地适当集中,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从土地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转换。三是集体化。主张组织和引导农民走第二次集体化的道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华西村模式”、“南街村模式”等。当前,我们应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通过实践,在坚持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多种形式不断壮大发展的好势头。实践证明,凡是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就快,农村就越富裕。我省这样的典型也不少,西安市未央区的和平村十分重视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由原来负债50多万元发展到集体固定积累达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8000元,村上建起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健身公园、幼儿园、图书馆、俱乐部和高级中学等。村上先后为村民实行了“四免六补”,坚持向弱势群体倾斜,对于突发性的天灾人祸,经济上有困难的群众,村集体一一帮助扶持,度过难关,消除贫困,实现了和平村大和谐,成为省、市农村共同富裕的典型。 
  总体来看,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是较快的,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但是和一些发达的省份相比差距还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丧失发展良机,发展基础薄弱。过去当全国各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而我们却重视不够,甚至把抓农业同抓乡镇企业割裂开来,把抓地、县工业同发展乡镇企业对立起来,贻误了发展良机。一些地方只满足于联户、户办企业,忽视了对集体企业的投入,使集体企业陷入低水平、规模小的状态,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负债严重,无力发展。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负债严重,为了清偿债务,把原有的集体资产能卖的都卖了,无力发展集体经济。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个好的带头人。“农村发展快,全靠班子带”。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望高,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到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如果暂无合适人选,可通过上级党委下派或选聘的方式解决。对于那些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上级党委要帮助进行整顿。当前反映较大的是对村委会换届选举意见较多,我们在调查中,有些支部书记直言,认为在农村普遍进行大民主选举有些地方条件不成熟,给农村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影响了稳定和发展。由于农村换届工作上级党委和政府不能主动介入,有效监控,以致出现贿选等不良现象,把一些素质差的缺乏领导能力的人选入领导班子。“三年两头乱、只能干一年”。所以,对于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其次,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发展集体经济最迫切的问题是资金投入问题。当前,既要用好用活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扶持资金,又要面向农村、面向社会吸引资金。利用村办集体经济的灵活机制,通过集资入股、股份合作等办法,解决资金困难。要充分利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机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三,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发展产业规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产业产品上,搞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专业化生产、系列化服务的格局,使集体经济充满活力,不断发展。 

  三、组织专业化队伍,抓好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据省统计局分析,目前全省粮食需求量约为1200万吨左右,人均310公斤。2005年我省粮食总产值达到1140万吨,产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缺口还会增大。所以,抓好粮食生产是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是要严格依法保护耕地,确保种粮耕地面积不减少。近几年来,由于退耕还林、结构调整、基本建设用地等,全省耕地面积减少了1000多万亩,人均只有l亩多。要保证“十一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0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必须在保护耕地面积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清理长期闲置土地。现在有不少被征用或被圈占的土地,因种种原因长期闲置荒芜。对于闲置一年以上的,应该限期开工,无论何种原因二年以上未按期开工的,坚决依法收回,交给农民耕种。对农村乱批乱占宅基地的现象,也要坚决制止。 
  二是组织专业化队伍,解决农时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要成了妇女和老人,即所谓的“386199部队”(38指妇女、6l指儿童、99指老人)。由于劳动力紧缺,使粮食生产从精细种植变成了粗放种植,使一些实用增产技术的推广也受到了影响。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可鼓励一些农机人员组建各种农业专业化的队伍,如机耕机收队伍、防病虫害机防队伍等,使其系列化、配套化,相互衔接、不误农时,满足农民要求,确保粮食生产不断提高。 
  三是落实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等,提出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具补贴等,农业部门应该定期检查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农民真正得到种粮的实惠。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李平安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