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中的志愿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抗震救灾中的志愿精神
发布时间:2008-05-29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5471次  分享到: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生命个体最根本的思考与关怀。5月12日一场突袭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撼动全国。灾难发生以后,从政府到民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救援体系。无数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在救灾前线,到处可见手臂上系着红丝带、绿丝带的志愿者。后方的人们关注着汶川传来的每一点信息,挂念着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统一。具有时代精神的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抗震救灾中的志愿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精神的主要特征是自愿、公益和参与,反映的是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自身完善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们踊跃捐钱捐物,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现场,他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行动,就是志愿精神的实际表现。在抗震救灾中,人们对志愿服务的价值认同已具有普遍性,志愿者行动已成为社会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志愿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特征,把志愿精神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这次大规模的志愿行动,就是对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成果的生动诠释。 

  抗震救灾中充分展示的志愿精神将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志愿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5月18日,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晚会把这种精神推到了一个高峰,使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志愿精神广为传播。倡导志愿精神,重视公众的参与,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志愿精神不仅对赈灾和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必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是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升华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这次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行动中,活跃的民间组织成了人民解放军和政府的专业救援队伍之外的第三支最引人注目的力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总理第一时间抵达震中救灾,救灾物资及支援人员源源不断发往灾区,很多人自发组织救援队前往危险的震中,而整个社会以开放及坦然态度接受国际援助,抗击灾难的意志、公民的素质、社会的自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国家权力、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三者的互动,在这次赈灾中民间所显示的公民社会的力量,对于加强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发育和稳步成长,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抗震救灾中彰显的志愿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为建设繁荣强大的祖国,为促进和谐陕西建设、早日建成西部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文化研究所 王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