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与喧嚣-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宁静与喧嚣
发布时间:2015-06-05         来源:文学艺术研究所 作者:张艳茜    访问量:7852次  分享到:

第一次去玉华宫感觉路途特别漫长。

大多数人对玉华宫的认识,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游乐场:夏日里浓荫蔽日,凉爽宜人,登山、滑草、消暑休憩。冬日里群山素裹,玉树银花,滑雪,玩雪,寻求快乐。而无论哪个季节来,都可以住在山脚下小木屋里,享受设备齐备的宾馆服务,吃着可口的农家饭菜,然后打着饱嗝到林间小路散步,或是在网球场上一试身手。

这些,自然都可能成为到玉华宫景区旅游的理由。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初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形成规模的玉华宫,算起来竟有着1300多年历史了。

在陕西这地界,真真是了不得,随便去一个地方,就能追溯到上千年的历史。所以,要去玉华宫,仿佛在穿越1300多年的光阴,心理上的路途漫长,也就可以理解了。

傍晚时分,进得玉华宫景区院门,大大的不知哪里是尽头的园子,静静地、悄悄地坐落着,曲径通幽的小路上,不时地在茂密的树丛中隐约着一座座民房,炊烟袅袅;成熟在即的大片大片玉米,生动地挺立在徐徐晚风中,沙沙沙地曼妙着舞姿,又像是生产在即的骄傲母亲,正与腹中儿女轻声细语。再向深处走,湖水碧波粼粼,连绵起伏的乔山矗立,气势宏阔、层碧叠翠,松涛翻卷。

玉华宫景区先以与众不同的静,赢得了人心的向往。这份静中,蕴含着淡雅高贵;蕴含着内在的气度。是寻寻觅觅好久,得来不易的那种古筝独奏中高山流水的安宁;是摩肩接踵地拥挤景区旅游中,难以获得的轻松怡然。不由得一种幸运感油然而生——竟走进了一种境界吗?

玉华宫存在的意义,便是缘于了这份境界。

这份境界因1300年前一位伟大的人物而生。

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唐代的高僧,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哲学家,也堪称出色的国民外交家——唐玄奘。

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我们不陌生。当年他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亲历一百一十国,目的是西行求法,寻求释迦佛之本意,试图统一中国佛教各种异说,从而更好在中土大地上弘扬佛法。回国以后,玄奘所从事的一切佛教活动始终得到唐王朝的大力支持。唐太宗对玄奘的学问才华和气质风度都很赏识,认为他很有政治潜能,因此,曾劝说玄奘还俗从政。玄奘婉言谢绝:西行求法,就是为了弘法传教。今后心愿,乃在翻译佛经。

我们所了解的玄奘的故事,后来停留在了西安的大慈恩寺,知道玄奘在此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我们也多少知道一点,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请唐高宗,建塔以安置经像。于是,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一座高大的成为西安标志性建筑的“大雁塔”因此落成。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进得玉华宫,我们才知道,玄奘的故事,在大雁塔之后还在延续。

玉华宫本是一座皇家避暑行宫。显庆四年(659年),玄奘法师为免除琐事纷扰,奏请唐高宗皇帝恩准,带着门徒移居玉华寺,专心翻译印度佛经。他在玉华寺四年时间里,译完了长达20万字的辉煌大典《大般若经》。

于是,玉华宫有了这份与大师相伴的幸运。

唐玉华宫的肃成殿遗址,玉华寺期间更名为肃成院。是唐代玉华寺佛教活动中心,也是玄奘法师的住宿、理佛以及圆寂之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的石窟,苍绿环绕,庄严静穆。点点滴滴的水珠顺着风化的石窟岩壁静静地滴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往事。

唐代中期的玉华寺,因玄奘大师而享誉海内外。玄奘大师在玉华寺译经期间,佛界名流汇集玉华寺,国外也有不少高僧纷纷来玉华寺求学。他们把玉华寺看成了世界上又一处佛门圣地,一时间,玉华寺成为闻名世界的著名佛寺之一。

肃成院内,至今还有一条窄窄的小溪,汩汩的溪流之上,现在被景区管理部门覆盖了厚厚的透明玻璃。当年,历经千难万险的玄奘法师,竟然被这么一条小溪绊倒了,之后便一病不起,于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玉华宫,有缘于玄奘大师,它经历过真正的佛教圣地的繁华,也经历了明末时频繁的战乱,寺僧离散,庙宇被焚,成为一片废墟的惨痛。如今,在看着一群群喧嚣的旅游者们前来,又目送着身心负重的凡夫俗子而去,玉华宫已然超然度外,就像玄奘这个千年不遇的大师一样,它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不闻人世间的喧嚣,执著而安静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