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陵印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顺陵印记
发布时间:2016-01-11         来源:文化产业与传播研究所 作者:邓娟    访问量:7951次  分享到:

冬日暖阳,一家人趁周末出西安城,过渭河,难得的蓝天照着绿油油的麦地,心情都开始诗意起来。沿途路过许多村落,人们趁太阳正好都在门前忙碌着,洗衣服晒被子,牵着小孩蹒跚学步,更多的是老人围在一起,打牌或者闲聊,平添许多生机,路边光秃秃的大树也完全不见往日萧瑟。

一路到达顺陵,视野瞬间开阔,田地平旷,落叶金黄,小麦翠绿,陵区的阙门,石雕、华表、坟丘迎风而立,蓝天白云下一片安静肃穆,好在阳光慷慨,扫去孤冷,一切安然自若。

唐顺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家村,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杨氏死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礼安葬。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之后虽然睿宗、玄宗两代皇帝都废陵为墓,但顺陵的名称还是一直延续了下来。整个陵区格局保存相对完整,为研究唐代陵园形制和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顺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往陵区的道路两旁种满了杨树,树干笔直,落叶金黄,二三百米后是两尊土阙,分立东西两侧,也就是顺陵的南门(朱雀门)。继续往里便是整个顺陵石雕的精华,天禄和走狮。天禄(俗名独角兽),又称天鹿,独角、鹿首、牛身、马蹄,有双翼,多置于帝王陵墓神道两侧,为古代传说的祥瑞之兽。顺陵的天禄一雄一雌,分立左右,或昂首直立,目向远方,或温和驯服,目光深邃,堪称唐陵中的极品。天禄往北10米左右为一对石雕走狮,东侧雄狮通高3.55米,身长3.45米,宽1.40米,总重约40吨,被誉为“东方第一狮”,是唐代诸陵中最具写实的石狮代表之作,其复制品被置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序言大厅。展厅中的石狮囿于窄小空间显得有点阴森霸气,像要破门而出,但田野间的石狮头批卷发,突目隆鼻,四爪张强有力,呈挺胸昂首之姿,似阔步缓行之态,高大雄伟且大气浑朴。右侧雌狮体型略小,闭唇怒目,上齿龅牙露于唇外,鬓发披散,跃跃欲试,威严甚至胜于雄狮。两狮默契同立,气势硕大,雕刻上细节简洁,线条大气,饱满充实,虎虎生气信手拈来。

再往后便进入第二道城垣,白色的石人分东西两侧,头均戴冠,双手持剑,肃穆而立,遥遥相望。同行有游客从石人剥落的断口看里面是黑色花岗石,推测现在外表的白色只是风化了而已。我不太懂,但假若真是这样,想象一下1400多年前这里站立着一群黑色的石人,着宽袖大袍,手持班剑,腰束宽带,足蹬高鞋,立于黄土,与春草、夏日、秋叶、冬雪年年岁岁彼此陪伴,那是怎样动人的场景呀!

神道西侧还有一些石虎、石羊,最后是封土堆,与关中大多数的陵墓一样,虽经过稍微修整,还是长满了刺枣,冬季枯黄,对比周边的麦田,多了少许孤寂。旁边立一提示牌,禁止攀爬,但还是有一条无数人踩成的小道通往封土堆上面,人们总是急于站在高的地方看向远处,而忘记脚下踩的是什么。

往回走的时候,我们专门饶了一圈去看其他三对石狮,它们离现在呈现的主陵区有点距离。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顺陵的北门、东门和西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落日余晖中掩在田间的三对坐狮和仗马还记录着这里曾经的架构。

陵区正在修建中,新扩建的地方还残留着夏天收割后的痕迹,同行的父亲感叹,好好的地都这么浪费了,满脸不舍。我理解父亲作为一个老农民的叹息,也明白陵区管理部门对文物、遗址的保护意图,对景区旅游规划的设计,但我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更好。是恢复1400年前的原貌,还是保持目前的生态呢?文物价值很重要,但陵区四周全是农田的这种生态自大唐帝国消失以后也已经存在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