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报》记者采访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尹小俊副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教师报》记者采访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尹小俊副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0-07-08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访问量:4635次  分享到:

  近日,《教师报》记者就“免费生教育”问题采访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内容刊登在《教师报》2010年7月7日A1版,具体容如下:

免费生教育“在路上”

  …………

  “继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部属6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之后,国家2010年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5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对以往促进中西部地区基层发展、改善民生状况系列政策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表明国家不仅在教育领域,同时也在医疗卫生领域及时制定了优惠政策措施,给予中西部地区支持和帮助。”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说,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基层农村的教育、卫生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发展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一困扰不仅表现为缺乏相关的硬件设施,更为紧缺的是合适的人才配备,“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而言,比如像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的人才不愿下、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常常出现。因此,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及早先的免费师范生优惠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上述需求带来的压力。”

  免费生教育凸显教育公共服务功能

  其实,免费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生学杂费,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2009年,经国务院同意,从当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从这些政策的出台、试点、实施,可以看出教育与人才的互动日趋紧密,而且也更贴近实际。进一步放大来看,其实是‘育人’的核心价值一直都在体现,只是时代背景不同,历史条件和现实需求存在差异罢了,所以具体表现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尹小俊分析,“从这个方面来看,教育发展的宗旨离不开明理善思、强国富民、端正德行等内容,尤其是关于人格、人性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并未改变,但却凸显出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更加明确了。”

  尹小俊说,具体从免费生教育层面讲,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基层,尤其惠及的是广大农村地区。但这项公共服务功能能否通过教育这个载体实现效果最大化,彻底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还是个有待观察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从免费师范生到免费医学定向生的政策目标都是指向农村基层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是立足于国家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优惠吸引的方式,促使亟需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实现理性流动。但是,基层人才短缺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才数量或者更宽泛地说是相应的人才质量不足的问题,但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此来理解……”他指出,从大范围来看,农村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人居生活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保障覆盖范围及其尺度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基层)人才短板能否得以根本解决,“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在这些领域制订措施、形成系统的配套政策,力求缩小城乡差距,创造出合理的社会流动格局。” 
  
  免费生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无疑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实施的免费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合理配置、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的有效的阶段性措施。”尹小俊分析说,“免费生教育”政策的实施,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基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长远来看,‘免费生教育’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创新,不仅能缓解农村基层人才不足,而且也能为家境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学和发展机会,使其拥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打破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局面,也为调整充实教育取向创造了机会,进一步发挥教育这一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内在功能。”他说,“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使原有的教育模式、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等,包括相关的教育机构及其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自我调整,及时适应这一新需求,这也是教育发挥其公共职能、服务于社会的一次探索和有益尝试,也是在为将来出台更多、更好的公益性社会政策积累经验。”

   (原文出处:
http://www.sxjybk.com/jsb/20100707/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