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长安札记——潼西路与西兰路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刘宁:长安札记——潼西路与西兰路上
发布时间:2019-11-29      作者:《西安晚报》       访问量:10100次  分享到:

民国时期西安的公路建设大致是在1930年代开始发展,当时共有五条线路:西兰公路、西潼公路、西荆公路、西宁公路、西陇公路。在这五条公路中,如果从陆路东边进入陕西,在火车还没有通达西安之前,大多要经过潼西。这一条路是土路,往往是无雨时黄土飞扬,有雨时沦为泥浆,乘坐汽车到西安,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潼关是陕西的东门户,是中国最著名的关隘,历来不知有多少次被兵家争夺,1930年代时捷克作家普实克途经潼关前往古都西安,潼西路上突然下起雨来,普实克写道:“泥土地湿了,软软的像黄油沾在车轮上,光溜得让汽车直打滑。司机像拉扯着一头不听话的牲口,从一边扯向另一边,但这却不是牲口而是沉重的机器,上面载满了人,行走在弧形的公路面上,它滑溜得像满是泡沫的肥皂那样。”接下来,所有的人员下车推车前行,司机和售票员去弄牛来拉车。“天已经完全黑了,谁手里也没有灯,人们在黑暗、潮湿和寒冷中寻找着自己散落在泥地上的行李包,远近一点亮光都没有,就像个幽灵,恐怖从四周朝我们袭来。田地上一片死寂。人们靠在了一起。……这里的土匪很多,尤其是现在闹饥荒时期,人们从村庄里逃出来,都变成了土匪。”这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极为艰难的潼西路上的经历。


  1929年作家张恨水从南京到西安,走的也是潼西路,后来他在《小西天》中一开篇就描写潼西路上的艰难境况。“潼西公路,由潼关县的西关外,开始向西发展。在平原上,远远看到一丛黄雾,卷起两三丈高,滚滚向西而去,这便是在路上飞跑的汽车卷起来的路面浮土。路上的尘土,终日地卷着黄雾飞腾起来,那便是暗暗地告诉我们,由东方来的汽车,一天比一天加多。这些车子,有美国来的,有德国来的,也有法国或其他国中来的。车子上所载的人,虽然百分之九十九是同胞,但都是载进口的货。国货差不多和人成了反比例,是百分之一二。那些货大概是日本来的,英国来的,或者美国、俄国来的。总而言之,十分之八九,是外国来的……”1930年代的西安深处内陆,经济落后,思想陈旧,但是到西安谋求商业发展的外国人却逐渐多起来,这些西方人不放弃在中国落后地区做生意,车上所带的货物汽油、网篮、行军床、啤酒都是现代物品,西洋货逐渐打入西安商业市场。


  与潼西路同样著名的是西兰公路,这是一条西安向西的路,在1934年还没有完全开通。兰州是西北交通的一个枢纽城市,内地与新疆的交通全凭兰州来沟通,另外内地与青海也要依靠兰州连接。张恨水等人结束了在西安的考察后,准备继续向西前行,前面的路令人担忧,张恨水在《西游小记》里记叙了当时的情境:“因为西兰公路,还不曾修理完毕,也就没有正式的长途汽车可以载客,更没有组织的交通机关,普通都是一种运货车,兼搭客座。而且不能直达兰州,寻常都是由西安载客到平凉,平凉那里有甘肃方面经营的车子,再载客到兰州去。而且这样的客车又不是逐日都有,也许到了平凉,要等上若干天。这样各种不方便的消息,传入了耳朵,作长途旅行的人,真够不痛快。就是我的朋友也告诉我,搭货车去,恐怕我不能吃那种苦。当西北饭店后院有货车开走的时候,他指给我看。原来就是上海市上那种搬运柴草的卡车,满满的堆着货担和行李,高到一丈好几尺,人就坐在货堆上。”从作家这一大段的描述来看,1930年代初期,西兰路状况非常不好,不过到了1936年,情形有所改善。因报道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状况而一举成名的记者范长江,这个时候,深入陕西、甘肃、宁夏、绥远,写出了影响广泛的《中国的西北角》。据范长江所述,西兰公路开通于1936年5月1日,但西安到兰州的汽车在此前就开通了,而这种开通指的是私人营业的汽车来往西安兰州之间,上述所述的张恨水到兰州的情景就属于此类。


  交通是反映一个地区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今天的西安以西、以东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高铁与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已经将西安带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回首1930年代不同作家林林总总的描述,我们看到,1930年代这个西安公路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以西安为核心的西北现代化,以道路建设为先导,曾经如何艰难地发展着,前进着……


刘宁,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paIE5iqTl1LzT02KYdN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