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康: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王建康: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3-07-04      作者:王建康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3930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为新时代陕西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我们迈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对陕西而言,城乡发展差距成为共同富裕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上下功夫,构建全面提升、全域一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为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示范。

加速城乡产业融合互动

奠定共同富裕基础

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关键在于是否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应按照着眼农村产业兴旺、全产业链思路全域谋划县域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代优势产业群,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机制。要壮大县域首位产业,立足县域资源、生态和成本优势,既立足当下又谋划长远,支持眉县猕猴桃、兴平装备制造、柞水木耳、石泉预制菜、太白冰雪旅游等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县域首位产业,不断提升区域品牌含金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将城市现代产业技术、互联网信息、管理手段带到乡村,提振乡村产业驱动力。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以“链长制”为抓手,聚焦全省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条,结合县域特色优势,依托“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推进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打造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产。加快农村新业态培育,发挥好第三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抓住新需求、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手段,有效导入城市现代要素,推动多要素、多产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拓展农业农村的产业链价值链。

激活城市要素回流乡村

增强共同富裕动能

合理的城乡资源配置、平衡的城乡要素流动能提高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完成。长期以来,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市资源配置较充足而乡村处于资源配置的末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从根本上说需要提高农村聚合资源要素的内生发展能力,有序推动人才、资本、政策等关键要素下乡,逐步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鼓励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促进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匹配。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和养老,促进城市各类人才采取投资和技术入股、经济合作、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形式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妥善解决返乡和长期下乡人才难以真正“落户”农村的资格权问题。推动资本投入乡村,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政策。推动农村信用社回归本源,鼓励地方银行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保险企业推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努力破解县域资金外流与农民贷款难的矛盾。推动政策聚焦乡村,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各级各部门促进乡村发展合力。加强帮扶政策统筹、机制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强化产业、人才、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支持,推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增量不断向农村倾斜。

推进城乡设施优质均等

强化共同富裕支撑

近年来,陕西加大乡村振兴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但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均衡。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推动县域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不断改善乡村居住、生活、工作条件,形成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格局。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功能集聚,加大城市基本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配套建设,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交通路网提升、老旧燃气管道改造等,培养发展县域商圈,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厕所革命”为抓手,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根据人口和发展方向,重点聚焦“一老一小”领域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广大乡村有“颜值”有“气质”。加强公共设施管护,大量农村扶贫资产面临后期管理运营难题,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和营运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保障农村和农民长期收益。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补齐共同富裕短板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标志。2022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0:1(全国平均2.45:1),农民收入为1570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已成为陕西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这样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要力促联农带农机制更加紧密,围绕产业体系布局经营体系,育引结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升新型主体生产经营能力。鼓励新型主体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创新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探索推广“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力促农村集体经济更加壮大,鼓励农村集体经济与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进行合作,引导集体经济组织积极融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探索农民集体经济持股计划,采取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完善村集体经济分红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力促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更加精准,针对重点群体建立动态监测和针对性帮扶机制,有效化解因灾、因病等返贫致贫问题,把返贫致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统筹城乡空间一体布局

构建共同富裕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系统思维的运用,只有把城市与乡村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一体化,才能推动促使城市和乡村从相对独立的状态演进为互促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提升西安都市圈引领力,发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领作用,加速西咸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应以此次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行为契机,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西安都市圈城市要素集聚的新型空间载体作用,引导西安市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向周边地区转移,依托其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为广大乡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多样化产品与服务。增强县镇枢纽承载力,赋予县城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增强县城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交通中心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发挥建制镇镇区所在地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提升农村综合功能价值支撑力,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全面挖掘和提升乡村的农产品供给、生态服务供给、乡村文化供给和社会稳定等功能。通过城乡物质、信息、能量的双向互动,实现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农村空间综合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全面支撑和带动城乡共同富裕进程。


王建康,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3年07月01日06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