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达 刘立云: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孔令达 刘立云: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1      作者:孔令达 刘立云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4603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其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指南,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日渐凸显,产业结构的升级变迁,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等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信息、数据、算力等都被纳入了生产力的全要素之中。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赋予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使之呈现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面貌。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新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掌握了科学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拥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主体;二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与新型生产资料(主要是智能工具);三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存在于非可视空间的数字资源等新型劳动对象;四是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其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技术至关重要;五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贯穿始终,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技术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融合成为一种新趋势;六是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引发生产关系的新调整新变革。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通过创新驱动,依托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将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发展新动能。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陕西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2022年,初步测算陕西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排名全国第五。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陕西经济稳增长的新动能。陕西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动能。结合陕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政策措施,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一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发挥标杆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布局新领域、竞跑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要锚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聚焦多能互补、智慧用能、能效管理等重点方向,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双碳”目标构建产业链;坚持链式布局与集群化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输变电装备等优势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新兴数字产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碳中和等未来产业发展。要强化平台牵引,聚焦陕西特色资源,搭建开放基金平台,基于秦创原总窗口,引入全国资本,通过有媒介载体的开发式基金平台,推出著名基金人、著名基金公司、著名项目、著名企业等资本ID,扩大已有的“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集群规模。

二是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牵引和动力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一,按照“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形成有利于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机制,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其二,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要抓住西安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中心“双中心”建设机遇,强化秦创原示范带动效应,构建以西安综合性科技创新为主引擎、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总窗口、西安都市圈为主承载,各市区县差异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使新质生产力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其三,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优化提升研发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布局建设高端智库组织及新型科研机构,用好人才、资本、技术“三个大市场”,更好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

三是以具有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打造体系化、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专项与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培养形成集聚国内国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团队及创新高地。在新认定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00支、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的基础上,加快全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课程,鼓励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及职业院校申请技术转移转化项目,对接县域实际发展需求,实现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定向培养。此外,深化城乡“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企业+职业院校”等协同引才育才模式,促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激活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使用正向循环。针对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农业劳动者数字化素养普遍偏低的现状,加快数字农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基层人员培训,快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


孔令达,长安大学;刘立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3年12月11日05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