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宾:围绕“四链”加速融合 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周宾:围绕“四链”加速融合 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发布时间:2023-12-20      作者:周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访问量:4337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新时代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以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对经济的“催化”作用愈发明显。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变革新趋势,以创新链为技术引擎,以产业链为重要载体,以资金链为价值纽带,以人才链为智力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科研成果生成和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随着我国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已升至第11位,同时,我国还存在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创新动力有待增强、创新水平和效率有待提升等不足。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引擎,需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科技领域的各自优势,不断整合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对于国家战略科技领域,要坚持并用好“举国体制”优势,重点支持国有企业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和协同攻关,促进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革命性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对于民生科技领域,要通过完善激励政策和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所有制企业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战略、民生两大科技领域之间技术转移通畅,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接续性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产业门类较为齐全,诸多领域产业链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具有比较优势,但同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断链、缺链、堵链风险依然存在,一些中高端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强化链式思维,基于高端化、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的产业要求,融合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要素整合与产业结构优化,强化各领域深耕细作,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发挥科技和金融加持,促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好顶层设计,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强化系统风险管理,提高产业体系安全能力;加快推进产业链资源要素全球配置,确保我国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韧性持续、绿色低碳;协调并运用好政策引领和市场主导,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培养之间政策衔接。

强化金融适配,确保贴合服务于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2万亿元,同比增长9%,贷款、债务融资等都有不同程度增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向好的同时,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差异明显,社融规模持续扩大的动力依然不足。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价值纽带,需要强化资金适配性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充足、匹配、持续的金融供给服务,加强产业、科技、财政、金融、人才、资源、环境等政策联动衔接,组合运用好财政奖补、信贷支持、保险服务、上市融资、担保增信等手段,满足科技创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三农”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建设和“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助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激发人才活力,建设智力聚集的战略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约占全国人口的1/7,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时,人才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人才接续培养有待加强。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需要坚持“党管人才”,面向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未来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方面,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依托现有人才集聚优势,完善理论研究型、创新应用型、劳动技能型、管理复合型等各类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突出高端人才引领,瞄准战略性、前沿性、革命性重大课题,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跨学科、跨部门、跨体制、跨地域、跨平台协同攻关;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健全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提供强劲智力支撑。


周宾,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管理学>理论视野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