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我院“质性社会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情况-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我院“质性社会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情况
发布时间:2023-12-20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访问量:4477次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2-20

发挥质性社会学优势

12月14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陕西社会治理智库承办的“质性社会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社会命题,研讨如何发挥调研传统和质性思维分析优势,回答时代之问、反映人民之需、提供破解之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质性社会学体现了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型过程中研究取向的根本性转变。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质性社会学不可避免地被嵌入数字化时代中,数字技术可以贯穿研究选题、调研等一系列过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质性社会学被边缘化会导致社会学理论和社会事实之间缺乏有效整合,部分社会学研究者过度投入于数据处理而缺少社会学反思,不仅带来社会学方法论问题,而且对人文传统的忽视也违背了社会学研究的初衷。因此,要更新形成符合数字化时代特征的“数字社会学研究”,重视质性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应提升研究者的内生能力,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应该保持对技术的主导权,确保技术服务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和目标。

质性社会学主张将质性研究上升为社会学的基本理念和逻辑出发点,由“术”而“道”,力求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统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石英表示,中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预示着中国从数量型社会向质量型社会转变。社会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体,从社会学学科角度看,仅仅依靠数据层面的研究难以反映经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仅仅关注社会增长的数量维度,难以反映社会的文化、情感和认同等质量维度。因此,与主流量化社会学相比,质性社会学更为突出质的视角,是针对复杂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有效思维模式和解析性方法。有必要推进面向智能社会的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一是话语体系建设,智能社会形态背后的话语建构势在必行,理解“话语背后的话语”的质性社会学恰逢其时。二是学术体系建设,质性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代表了未来“智能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三是学科体系建设,未来学应当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应纳入学科体系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该首先确立认识论基础,类型逻辑思维描述总体从认识论上有局限性。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异性原理、社会分组原理、社会情境原理三个基本原理看,量化研究存在不足。他认为案例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田野的深度浸润,围绕研究问题收集经验素材,不断接近真相,可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重大时代命题和重要政策主题,运用质性社会学对这些主题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剖析,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正是质性社会学的时代使命和研究初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春华表示,此次会议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社会现象、社会形态的回应。质性社会学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