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吴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25      作者:吴刚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4582次  分享到: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围绕核心科技、产业体系主导权的竞争不断加剧,科技创新成为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系统部署,为陕西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支撑作用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经营主体、现代产业、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各类要素和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协同联动的有机系统。科技创新嵌入产业体系全过程,以更高的效率和效能升级产业系统,厚植发展生态,加速动力变革,建立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一是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技术供给和技术交叉融合,驱动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催生新供给和新需求。二是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和配套能力。科技创新能够补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短板,引领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创新,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和配套能力。三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体系不断进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发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驱动产业体系进化升级,实现产业体系在更高层级的联动、协同、共生、演化。四是科技创新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通关键领域技术堵点,保障关键设备资源自主供给、关键产品研发生产,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把握主导产业发展主动权。

科技创新不能脱离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否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产业化更难。着眼全国发展大局,立足发展主战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对陕西来说,科技创新具有优势和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都对陕西科技创新发展寄予厚望,特别是2023年5月,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近年来,陕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链打造,培育发展新优势。2022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9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4位,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显现。

一是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突破。特高压输配电设备、北斗导航、3D打印等领域,一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破解了行业技术难题,有力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及半导体、现代煤化工等领域一批高性能装备、关键材料等实现突破,基础软硬件、核心零部件、关键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赋能汽车制造、食品医药,新业态新场景快速拓展落地;节能降碳、清洁高效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关键技术、国产化装备保障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庄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带动智能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从全省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成效来看,科技创新投入表现不俗,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35%、居全国各省份第1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053.5亿元、居全国各省份第6位。然而科技创新产出不如人意,科技创新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创新价值尚未充分兑现为经济价值,因此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构建发展新格局战略要求,陕西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支撑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动力。

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陕西科技人才丰富、国防军工保障能力强大、国家创新复合试点叠加优势突出的特点,聚焦能源供给、生命健康、气候变化、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筑牢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根基;加大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关键系统及设备研发,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零部件、关键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要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全链赋能。能源化工、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陕西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依托。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双向发力,加强科技创新全链赋能。着力攻关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增强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发挥好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整机系统的引领作用,做精汽车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输变电装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投融资模式、企业孵化培育、政策制度等一体化创新,做大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信息安全、研发设计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建设未来网络、新型储能、合成生物、零碳负碳等一批未来产业,占领发展制高点。加快提升风电、光伏等绿电装机容量,稳步推动抽水蓄能、地热能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发文旅商融合新业态、新场景,促进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要聚焦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加快打造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群体,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打通升级迭代的各类通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格局,加速释放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国有企业牵头或参与中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产业引领力、科技策源力、安全保障力。培优做强孵化载体,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迈向专精特新。

要聚焦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等创新要素“同频共振”,加速释放“雨林”效应。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所属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与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推进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人才汇聚,加快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蓄势聚能,产出更多的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高水平建设西安“双中心”,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基地集群,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辐射引领全省产业升级、动能变革。支持军工单位、国有企业等推广试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益。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探索建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积极构建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打造“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产教融合”队伍,加快形成人才引育链式效应。优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环境,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话语权,不断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让陕西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吴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3年12月25日07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