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雯 王琳杰: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魏雯 王琳杰: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6      作者:魏雯 王琳杰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2412次  分享到: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与生态优势、释放经济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必须全面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县域经济打造成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但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在充分考虑县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现实基础上,研究确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调整方向,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对于符合新消费需求、新商业模式、新增长动能的产业,根据县域人口流动趋势与特点以及土地规划、环境约束有选择地推动发展。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防止县域经济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促进产业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长短目标结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既要立足当下,持续降低县域产业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与碳排放,又要着眼长远,超前谋划、超前部署,围绕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紧扣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突出问题,聚合创新力量,提质增效补短板,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提升县域经济“含绿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县域经济“含绿量”,是从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加快形成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分类施策推动生态功能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等作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带动引领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拳头产业绿色化转型。修订秦岭区域产业准入清单,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结合县域发展定位与现状、区域环境目标、区域管控目标,明确开发建设活动要求。扩大县域产业开放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强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以工业为首位产业的县域经济应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产业链,培育壮大“绿色+”新业态,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立足县域统筹布局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通过农业园区形成全产业链配套,促进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鼓励村集体经济联合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抱团发展。以生态赋能经济可持续发展,挖掘县域特色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价值,把零星分散的宅基地、废弃用地等资源整合盘活,发展休闲度假、特色民宿、文化体验、研学培训、养生养老等第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利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促进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绿色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创新治理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将公共资源生产经营决策权分配给特定组织或个体,以产权制度激励其生态产品供给积极性。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效益,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资本投资,全面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农村散煤治理清洁取暖提标改造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供应系统,树立一批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镇村,持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乡统筹、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建立健全水资源配置机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以绿色底色为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分阶段推进有条件的县域优势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探索县域小微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产业集聚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作用,推动生态产品开拓中亚等新兴市场。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加速形成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挖掘农业生态功能,发展稻养结合、林牧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种养模式和有机废弃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鼓励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链更新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绿色化、智能化,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充分挖掘利用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依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文旅线路,加强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创产品开发,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农业文化遗产体验产品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向绿色产业倾斜,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动力。搭建县级政府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绿色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衣着消费、绿色家电消费、绿色食品消费,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陕西发展实践,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动力、要素配置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努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大动能。


魏雯,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琳杰,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4年03月26日第07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