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吕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22      作者:吕芬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2244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又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是重点任务。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要让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近年来,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活力持续释放、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等特点,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数字创新等一批植根陕西、市场竞争力凸显的优势产业集群,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但着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比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状况,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陕西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充分激发内在创新之“能”,聚焦短板精准发力,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为牵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能级。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且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要实施产业集群跃迁工程。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航空产业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为依托,深入推进产业集群提质工程和跃升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按“一群一策”出台跃升计划,建立工作台账,通过精准锻长板、补短板,提升支柱产业集群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升级工程。瞄准支柱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鼓励链主企业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加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提升大企业的国际资源掌控力与影响力。同时,以推动链主企业跃升为牵引,支持支柱产业集群培育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三是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推动以数控机床、医药器具、钛及钛合金、智能终端、物联网、新型显示等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为重点,分行业分领域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强基础、促创新、优生态。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一是要提升高水平研发平台能级。以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围绕“支柱+重点”产业集群战略需求,以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流程全覆盖能力,构建跨领域、多元化的融合型创新平台网络。二是推进秦创原总窗口由“势”转“能”。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统筹推进“三项改革”,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升新质生产力竞争力;优化创新生态,打造人才新高地,加强金融创新,推进协同创新。三是构筑高层次对外合作交流平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以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和载体;推进省际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打造创新要素自由流通、科技设施共享联通、创新链条紧密融通的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新兴产业跨界融合。产业跨界是一种变革性发展战略,是指打破传统边界,跨界性战略植入、碰撞融合和创新重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要实施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推进新材料配套攻关、绿色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示范、工业软件攻关和产业化、“人工智能+”应用示范等产业跨界融合工程,高质量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等,打造若干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应用场景。二是要推进新兴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等为载体,深入推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三是要加快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陕西新兴优势产业链提质升级,加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链主”企业建设行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应用广泛的融合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组建天使投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企业转贷等领域的一系列市场化基金,重点投资和服务于初创型、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积极借助国家政策许可的融资工具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二是精准引育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动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清单,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具有较强影响力、能引领支撑陕西重点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建立高等院校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支持陕西高校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方向,优化专业设置,适当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互促共赢;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吕芬,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4年03月22日第06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