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韩海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4-04-11      作者:韩海燕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933次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科学谋划,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优势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十三五”期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九,航空航天、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实力雄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方面充分发挥已有的科研及产业优势,在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持续发力。借助已经形成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省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园区”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优势,围绕产业链创新工程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和联合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促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依次递进的产业体系。从全球和全国来看,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各地方政府都着眼未来,出台了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陕西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在做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接的基础上,制定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的作用,在生命科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方面,瞄准引领未来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科技生态,高质量孵化培育未来产业。

以数实深度融合为核心形成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实际来看,发展传统产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矛盾,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促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基础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推动高附加值产业成长,促进产业基础能力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将产业融合的基础和产业生态的建设作为主要战略路径,提高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率。一方面从需求端出发,整合个人消费信息,构建数据标准,打通全社会数据流通和交换的渠道,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数据共享基础。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转化,应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点放在产业层面经济功能的提升上,促使产业结构的关系由上下游、产供销的线性关系转向网络化、生态化和智能化,加速推动现代化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关系。同时,从领域来看,要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更多服务场景和模式,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催生更多新的就业,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加快数字平台赋能农业升级的步伐,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的有效融合。

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其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现有生产关系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成为必然,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要深化改革,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从行业监管向产业服务职能转变,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和评估政策的力度,适时调整优化产业政策的范围、内容和重点,更加注重采用适度而有效的产业政策,聚焦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等战略前沿,培育未来产业。建立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同时,建立促进企业家尤其是科技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培育和造就大批善于发现并引领新质生产力趋势的科技企业家,从而推动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经济体制基础。

二要因地制宜,提高陕西技术产业化能力。目前陕西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半导体、航空、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存在“重研发,轻应用”短板,产业竞争力尚不足。今后,应更加重视对自身产业能力的提升,培育更多领军和龙头企业,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点,有效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推动作用。

三要营造创新生态,充分发挥陕西教育资源丰富、人才集聚的优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科技人口密度决定一个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密度。要为高科技人才营造宽松自由的生态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陕西教育大省的优势,超前布局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学科,同时发挥不同社会组织机构的作用,克服有可能存在的新科技“鸿沟”,提高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就业能力。

四要优化营商环境,拓展科技融资途径。保障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来产业一般都是由创新型小微企业“破题”的,要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引导各类社会投资基金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为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韩海燕,《人文杂志》副主编、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4年04月11日06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