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战美: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助推制造业升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牛战美: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助推制造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4-05-10      作者:牛战美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822次  分享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制造业部分重点领域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凭借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中国形成了制造业在产能上的规模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企业投资建厂。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仍需继续努力。而制造业之强更多地体现在产业能级和生产效率上。推动制造业升级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快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

制造业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只有拥有了更多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专业技能精湛、专业知识牢固并能够在工作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从业者。随着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我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的制造业产业集群,随之也锻造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但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2023年陕西省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全省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需求量为2.9万人。未来2年至3年,高级车工、铣工、磨削工等技能人才需求预计将增加10%左右。高技能人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升级。

人才结构性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和驱动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造业人才实力,人才成为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然而,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人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才供给和岗位需求不匹配。从人才供给端来看,存在有人无岗的“就业难”;从工厂需求端来看,存在有岗无人的“用工荒”。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对高级技工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培养成本也相对较高。一方面,企业不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和成本去培养高技能人才,倾向于“摘果子”式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另一方面,由于起步工资较少和成长周期较长,年轻人大多缺少一定的耐心,坐不住“冷板凳”,倾向于去工资收益见效快、工作环境相对自由的服务行业。这样,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

制造业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很多中小规模的制造业工厂招不来或留不住年轻人,究其原因如下:从就业观念来看,不少年轻人觉得工厂上班劳动强度大,工作不自由,对制造业缺乏兴趣和认同;从薪酬待遇来看,薪酬期待高和工厂工资待遇较低且弹性小形成较大反差;从职业发展前景来看,在工厂上班,尤其是生产一线可能数十年如一日,职业发展通道较窄、晋升激励效果不明显;从工厂管理来看,一些中小规模的制造工厂存在管理粗放的问题,工作环境、食宿条件需要较大改善。

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丰富和低价的劳动力,通过低成本优势,制造业企业赢得大量的外贸出口订单,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制造”闻名于世。迈向制造强国、实现制造业升级关键在于创新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制造业企业只有生产中高端的产品才能有较好的利润回报,才能提高工人的薪酬和待遇。制造业升级必须依靠高技能人才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快解决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矛盾问题。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升级,助推制造业升级

更高水平、更有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陕西省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如通信、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发展业绩,但这些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涉及就业观念、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政府牵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渠道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多措并举,综合施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瞄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从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等多个维度打出了“组合拳”,全链条、全流程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进而推动人才政策发挥最佳效应,加快形成高技能人才集聚优势,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予以升级。树立“技能成才”的新观念,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建立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为一体的政策体系,拓展培养培训渠道。通过强基础、优结构,扩规模、提质量,建机制、增效益等一系列政策,提高薪酬待遇,畅通晋升渠道,完善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为产业结构升级输送高技能人才生力军。构建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突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技能人才补贴,秉持面向市场、突出技能、提高层次、利于就业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技能培训补贴覆盖面。

在薪酬分配上予以升级。工资待遇是高技能人才最为关注的问题。加快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划分档次,重点向技术类岗位或工种倾斜,保证工资水平能直接体现劳动者贡献程度、技术水平、工作强度以及岗位职责。同时,确保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资格、薪酬水平、海外研习、休假体检、学习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平等的待遇。

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上予以升级。让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构建开放式培训平台,提供更贴近职业技能标准、更贴近社会需要、更贴近企业需求的职教模式。构建常态化的技能培训机制,建立适应不同层次技能人才需要的培训“超市”,让技能人才培训“有地可学,有内容可选”。强化校企结合,推动企业与职教院校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就业、培训的高技能人才生态链。


牛战美,人事处处长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4年05月10日06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