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是新时期的道德准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八荣八耻”是新时期的道德准榫
发布时间:2006-10-12      作者:佚名    来源:信息中心    访问量:8744次  分享到:

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阐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概括,旗帜鲜明,内涵深刻,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而且紧扣时代脉搏,立足现实,昭示未来,对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荣八耻”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述,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五爱”思想的逻辑发展,但内涵更为丰富,时代特征更为鲜明。“八荣八耻”蕴涵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结合了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具体要求,代表了我们时代普遍性的道德要求,是我们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准榫。

何为“荣”?《尔雅》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古人认为“荣、华亦通名”,这就是说,“荣”的本意是指草木的长生繁盛、欣欣向荣,引申而为光荣、荣誉之意;而“耻”,《说文》解释为“辱也”,即耻辱之意。由此可见,“荣”、“耻”从根本上是对立的,是不可兼容的两个相对、相反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古今中外,“荣”永远代表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受人尊敬的品质,“耻”则代表的是卑下的品质和受人唾弃的行为,“人不可不知耻”(孟子语)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最基本的良知底线。如果一个人在行为上表现出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行为,首先是因为其荣辱不清、是非不明,失却道德良知。“八荣八耻”将“荣”、“耻”两极做了极其尖锐的对比,言简意赅,深明大义,警示戒惧之意尤为突出,体现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尤为鲜明。

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加、群众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同时,由于受到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和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荣辱不分、真假不辨、美丑不论、一意孤行、个人至上的反应,无论是在上层社会还是在民间巷衢,无论是商界还是在学界,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不知荣、不知耻的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时候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许多人失却了一颗明辨荣辱的心灵,失去了“知耻”之心,从而在现实中出现了许多以耻为荣的“荣辱颠倒”现象。现在,不少的人不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崇洋媚外为荣,不以服务人民为荣,以鱼肉百姓为荣,不以崇尚科学为荣,以封建迷信为荣,不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贪图享受为荣,不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荣,不以诚实守信为荣,以不讲诚信为荣,不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营私舞弊为荣,不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荣,全无反省、知耻之心,有的不良行为甚至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不敢想象的地步。但是,人如果失去了荣辱之心,失去了道德理性,其所思所行距离禽兽何远呢?明儒陈白沙早就说过:“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里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这就是对后来产生过很大影响的《禽兽说》。这篇短文直到今天不是还具有现实意义吗?不是还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吗?

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烈反响。这表明,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八荣八耻”的论述的确是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深切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新的标杆的急切愿望,是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荣辱无知、致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呈现出模糊不清的景象的拨乱反正。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无疑具有“扫清寥廓”的重大现实意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的标准,树立了明确的规范,所以,其必然是我们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准榫。

“十一五”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三个文明一起抓,而且都要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更是精神文明的进步,是人的进步。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道德良知的支撑,一个知荣明辱、具有完善道德情操和高尚精神境界的人生才是堂堂正正的人生、真正的人生,一个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我们要在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在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有善恶之心、羞辱之心、是非之心,要能够明辨荣辱,能够经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不但要能够知荣辱,还要能够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选择荣、唾弃辱,要在全社会形成荣者荣、辱者辱的普遍性社会道德规范,从而营造出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苟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