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陕西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7-04-29         来源:信息中心    访问量:7635次  分享到:

陕西作为欠发达省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尤其艰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从根本上制约陕西农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市化发展滞后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城市化速度缓慢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① 城乡二元体制未从根本上打破。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城乡二元体制不仅仅体现在围绕户籍制度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城乡有别的制度安排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发展的观念上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上。利益格局受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其调整难度相当大。② 城市发展规划不利于城市化发展。城市发展从市政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两方面集中体现出来。目前的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根本不可能为城市化的推进做出任何贡献,而仅仅是城市内部需求的一种满足和调整。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现在进城的农村人口除了少数依托城市亲属而获得定居以外,大多是租住“城中村”的廉价租房。可以说,“城中村”为进城农村人口提供了落脚的第一站,也在客观上推进了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城中村”毕竟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现象,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进一步狭小和集约,“城中村”必然面临被拆迁的命运。政府“廉租房”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进城人口的住房问题,还要靠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③ 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单纯依靠个人打拼想要轻松解决住房问题,别说是没有根基的农村进城人口,就是在城里根深叶茂的原住民,大多也无力独自解决。房屋按揭贷款也不是一般进城人口能轻易得到的,即使得到了,负担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目前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的问题是覆盖面太小。

2.产业布局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从陕西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占到了生产总值的50%,但却只吸纳了不到19%的就业人口,而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却不得不集中在农业生产上,一方面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很难提高,另外一方面陕西工业的发展又不能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陕西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落后一方面降低了陕西工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直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是,这一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陕西国有企业的发展未完全摆脱困境,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民营企业的活力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农村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服务业还需要加快发展。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很大关系。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是基础性产业,农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这一切都要靠人去开拓、去发展。因此,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目前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拿农村教育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待落实,农民教育负担还较重,农村教育没有体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农村职业教育欠缺,农村发展急需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缺乏。

4.农村改革开放有待深化
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但当改革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农村改革开放变慢。而且我国农村改革开放有个特点就是自发性,大多是农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己闯出来,然后才得到决策层认可、赞成和推广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都是如此。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经济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农民的传统经验范围,完全靠农民自发进行的改革从可能性上已经减弱。随着农村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农村政府机构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必然会加速推进。农村对于外界来说,相比于城市还是一个较封闭的体系,因此,农村开放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5.经济整体欠发达
我省经济虽然近年来一直以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仍然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这是我省的基本省情。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发展面临发达地区激烈竞争,人才、人力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以及上述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我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难度加大,对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产生很大的制约。

从根本上说,要顺利推进陕西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开放,形成以农户为主体,政府引导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城乡统筹,加速城市化进程
进一步放开对进城农民的各种限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进城农村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目前,“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在许多产业(尤其在建筑业、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农民工的数量都占据多数,农民工的身影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各级政府除了要关心进城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外,还要制定有利于他们在城里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加强职业培训、制定针对进城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建设廉租房、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加强融入城市宣传教育、加强老市民与“新市民”交流与融合、加强和谐城市建设等等。

2.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要注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省各地农村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一般是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外出打工人员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不仅可以增加我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大问题。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其实可以大有作为,但前提必须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要建立农民职业化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与经营管理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与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以及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人都能切实地从中得到发展,提高来自农业经营的收入。

4.扩大农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潜在市场,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开放,创造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在农村寻求创业、发展,从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先进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开放带动农村的深层次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加快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能力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以及配套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加快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6.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积极重视各种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企业组织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愿望,为他们参与陕西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力条件,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方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智力支持、资金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于宁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