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副院长在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石英副院长在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7-09-28         来源:信息中心    访问量:5448次  分享到:

为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开幕。我谨代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向光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贵宾,向来自各省市学术界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不辞劳苦为大会提供服务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谢意!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是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边区是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的陕甘边区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中,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一直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挥中心。党中央的许多重大战略决策和措施都是在这里制定的,并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实施,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各个根据地推广。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9月成立至1950年1月完成其光荣革命使命宣布撤消为止,带领边区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边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活动,把曾经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地区,使陕甘宁边区发展为全国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发展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忠实地执行了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在领导边区军民从事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政治建设方面,陕甘宁边区在中央指导下,制定了许多关于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的政策方针。抗日民主的选举制度首先从边区开始,取得了显著成绩,完全做到了普遍、直接、平等;边区参议会制的政治体制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党领导的边区参议会权力范围广泛,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际上更加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实现真正意义的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即“三三制”政权)的建设有利于动员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战,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经济建设方面,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适应于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生产组织形式,保护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边区的公营工商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制度,开展大生产运动,增加了财政收入,解决了经济困难。

社会建设方面,边区政府剿匪锄奸,安定社会秩序,确保群众既得利益;政府照顾群众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把教育、生产、抗战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边区医药卫生工作,显著地改善了边区医疗卫生条件;通过实施新婚法和礼俗改革,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在边区吹拂;边区开展的禁烟禁赌和改造“二流子”等运动产生了净化环境,促进良好社会秩序建立的作用。边区社会建设的长足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文化建设方面,边区政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引下,很抓教育事业。干部教育成就卓著,培养的大批革命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国民教育兴旺发达,不仅推动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教育,提高了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边区政府还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创新开放的气魄,推动了边区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事业的全面发展,使边区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局面。各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陕甘宁边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对于当今我们所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十三年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治本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统一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爱国忧民、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抗日战争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延安精神始终是我们实现改革和发展历史任务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今天,我们举办学术研讨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就是要进一步总结和汲取陕甘宁边区的建设经验,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