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县是壮大县域经济的着力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富民强县是壮大县域经济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0-01-09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4398次  分享到:

 
一、中小企业是带动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2008年,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10万个,从业人员616万人,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占全省GDP 的39.5%,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类型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强,最活跃的一支经济力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第一,中小企业已走向规模化,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超过3500个,亿元以上的超过220个,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新建投资650亿元,技扩改投资350亿元,新开工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4000多个。这些项目具有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较强和行业规模领先的特点,提升了我省的经济竞争力。
  第二,加快了县域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全省中小企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福利、小城镇建设等投入超过6亿元,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和50亿元的县(区)分别达到14个和35个,超过1亿元的村130个,超过5亿元的乡镇140个。2008年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0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500亿元,实现纳税额已占全省的36%,其中占地税收入的50%,国税收入的25.6%。不少县中小企业上缴的税金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有的达到70%以上。
  第三,带动了城乡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我省新增小企业2.3万个,新增从业人员16万人。全省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的80%左右在个体和私营企业,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累计占到全省就业总数的43.7%。2008年中小企业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123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9%。
  第四,出口交货值增长较快,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交货值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0%。
  第五,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2008年全省有县域工业园区187个,入驻企业达12.6万户,从业人员78.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701.6亿元,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中小企业平均水平。据统计,2008年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共签订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1个,合同投资总额1333亿元,目前到位资金500多亿元,合同履约率达75%以上。特色园区已经形成,全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园区有38个,以能源化工为主的有21个,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有20个,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有15个。此外,还形成了一批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特色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实现。
 
二、应该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县域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总体上看,还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目前还有50多个国家扶持县,27个省级重点扶持县。同全国百强县相比,陕西已落后10-20年。2008年,我省县域经济总量为2689.66亿元,占全省的49.2%,比全国57%的比重低7.8个百分点,比浙江、河南、内蒙分别低3.3、21.6和10.5个百分点。我省县域平均GDP为32.41亿元,分别低于浙江、河南和内蒙的137.6亿元、64.4亿元和13.4亿元。我省县域人均GDP为11200元,分别只相当于浙江、河南、内蒙的36.2%、80.1%和65.3%。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户数只有浙江的50%和25%,特别是县均法人企业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仅占浙江的18%。工业园区规模小、水平低。我省重点建设的74个县域工业园区平均年销售收入仅为10.82亿元,只有河南的1/3强。江西省县域园区内有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为背景的企业36家,省内外上市投资落户的企业54家,而我省还没有一个。
  第二,县域之间发展差距悬殊。陕北跨越发展势头强劲,陕南相对滞后。2003年到2008年,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16.3%上升为25.1%,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由18.9%上升到25.4%,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13.3%下降为11.1%,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由7.5%下降到4.51%。2008年陕南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陕北的1/9,陕南与关中、陕北差距明显拉大。
  2007年陕西83个县市,只有神木县入围全国百强县,但位次处于92位;只有6个县入围西部百强。按有关统计资料,省内地方财政收入最高县竟然是最低县的190多倍。2007年,志丹县国内生产总值123.8亿元,是洛川县的7倍多,是蓝田的3.3倍。志丹县财政收入是洛川县的32倍,是蓝田县的25倍。
  第三,从产业结构看,单纯资源性产业比重过大。从全省情况来看,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区基本上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天然资源的优势为这些县区带来了滚滚财源。但从产业结构看,涉油、涉煤、涉气产业的比重过大,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极不合理。志丹县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但绝大部分来自涉油产业,同期中小企业上缴财政1.3亿元,只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陕北石油资源储量已面临枯竭,如果产能不断增大,开采年限将不足10年。煤炭大规模开采,已导致采空区,形成地表沉陷、河流断流、地表水渗透、泉眼干枯、植被死亡等生态恶化现象。所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度开发的原则,延长开采年限。
 
三、把富民与强县相结合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25元,排全国27位。造成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不合适,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当前,我国投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消费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1997年,我国消费在GDP当中的比重为45.2%,到了2007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8.8%,扣除其中的政府消费后,居民消费比重只占35.8%,大大低于消费70%的世界平均水平。陕西省投资率估计在50%以上,陕西经济发展滞后,投资率高一些是应该的,但不能过高过大,否则,就会影响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把发展与富民紧密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富民放在第一位,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当前,有些县强调强县,对如何富民重视不够,有的县很富,但农民仍然很穷。要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在于确定好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最佳比例。根据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实践经验,投资率保持在30%左右,消费率占70%左右比较合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刺激消费,达到扩内需、保增长。在区域开发中,富民与发展具有同一性,但也存在差异性。如果二者结合得不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人民生活水平不一定提高,甚至还会下降。
  其次,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路,选择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对县域来说,要选择那些有市场、有潜力、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项目。“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摆了不少军工大项目,但这些项目并没有使人民得到太多的实惠,原因在于这些军工企业与富民没有直接联系。作为国家和省上搞这些项目是很必要的,但对一个县上来讲,就值得考虑。
  第三,要吸取历史教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搞建设,要从县情出发,防止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建设规模要和县情相适应。在保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量力而行搞建设。当前,对于那些属于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和引进项目,应该坚决撤下来,把有限的投资用在刀刃上。
 
(作者:李平安,研究员,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