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主要观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主要观点
发布时间:2010-10-08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3133次  分享到:

  《陕西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认为:近几年来,陕西人力资源从数量和结构上与前些年相比都得到了增加和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力资源总量稳定发展,各类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劳动力数量相对充足,人力资源规模在西部地区占据比较优势,科教类人力资源丰富,保持良好增长势头,高层次人才发展迅速等。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陕西15-64岁劳动力人口为278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报告》预测,陕西的劳动力规模预计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高峰值,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因此,未来近20年仍是陕西的‘人口红利’期。二是省内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全省三大区域差异明显。关中人力资源处于“领头羊”的位置,陕北、陕南与之差距非常明显,而这两个区域相互之间差距相对较小。三是陕西存在的“人力资源溢出”现象,辐射和影响到周边省份。陕西的各类教育资源不但肩负着为本省发展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正在成为兄弟省份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四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正在影响着各类人才的分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陕西的人力资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也存在人力资源队伍大而不强,创新型人才短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利用效率低下,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省内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缺乏系统整合,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

  《陕西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提出: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新的阶段,“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也已经实施一年,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陕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陕西省提出的西部强省战略目标更是以人力资源的结构升级为推动力的。因此,应该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统领人力资源工作全局,用战略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考虑陕西的人力资源问题,做到超前规划、超前发展。具体说就是要更新观念,强化意识,突破体制、机制、服务等瓶颈的限制,完善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机制、流动机制等多个机制,做到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结合“民生八大工程”中的人人技能工程做好人力资源配套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好各类人力资源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力。继续全面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政策导向,创新人力资源工作的体制机制,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研究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规划,同时搭建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建立专业人才数据库,更要加大促进全民创业工作力度,稳定扩大就业;着力引进高层次人力资源,整合各地区、各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统一的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和“支农”力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推进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源跨域流动,打破行业、行政级别等限制,构建市场化、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增强人力资源竞争活力。同时还要实施战略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新世纪陕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报告》认为,陕西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初建与摸索(1984—1998年)、完善与扩面(1999—2008年)、制度全覆盖的探索与实施(2009年——)三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平稳并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宝鸡模式”、创新垂直管理,率先实现省级统筹、监管机制不断加强等。

  《陕西社会保障发展报告》强调: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断创新,陕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一些社会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央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宝贵经验。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进步和成绩,更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把握社会保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加快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一、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二、不断扩大覆盖面,推动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都纳入到制度范围内,做到应保尽保。三、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四、努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提高参保人员的满意度。

  《报告》指出,关—天经济区内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难度相对来说是较低的。首先,关中地区已实现了以陕西省省级统筹为核心的较为成熟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在平衡好甘肃方面利益的同时,仅通过促使天水借鉴陕西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改革,即可以较小的转制成本完成对接。其次,经济区内各地区间的平均收入、消费水平相差不大,社保从业人员和信息交流便利,也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支撑。《报告》同时认为,现阶段经济区内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也存在着一些难点,比如区域间与城乡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水平以及地方政府的基金保障负担的差异方面仍需着力打破局面。

  《报告》中的“公众调查”显示,公众普遍认可陕西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现状,保障水平比较符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不同群体对社会保险反映存在明显差异,也反映出未参加社会保险者的年龄偏小、收入水平低等特征,《报告》认为,应重视公众对社会保险的反响,设立弹性、多元化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升养老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等,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社会保险的需求。

  《报告》认为,近年来,陕西网络舆论活跃,其中对民生等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程度最为明显。网络成为陕西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舆论阵地。以互联网媒体为依托的新的社会保障舆论宣传场域已经形成。《报告》指出,2009年陕西网络公众关注社会保障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从内容来看,医疗卫生改革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从关注区域来看,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网络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关注群体来看: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受到关注。《报告》显示,网络公众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逐渐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社会的舆论的治理风险加大。因此,社会保障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实现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成为网络问政的主体,不仅利用网络办公,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与公众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引导网络公众对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关注,并给予正确的解读,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增强互动性和公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