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及介入机制研究》简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及介入机制研究》简介
发布时间:2010-10-08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3547次  分享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工具价值进一步提升,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重要舆论场所,以互联网媒体为依托的新的舆论场域已经形成。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领域,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

  ■ 研究现状
  
  国外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有其历史和文化的沿袭因素。综观以往的研究,从技术层面看,主要集中于网络技术对网络舆情的采集和监管。从传播角度看,集中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情信息传播中的比较研究。从网络政治角度看,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大选选情分析和重大社会、经济事件的民意调查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类研究成果中,托夫勒指出,网络已成为实现民主的前提之一,网络舆情开辟了网上民主监督的新时代。马克•斯劳卡则指出,网络舆情与伦理道德的碰撞,冲击着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卡斯特认为,网络舆情触动了文化的深层结构。近年来,国外网络舆情研究出现了发生模式及引导机制研究倾向。

  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些学者已开始介入这一领域,也发表了一些论著和有影响的成果。但也要看到,在延续和拓展了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与深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从研究领域上看,目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多以技术取向为主,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舆情管理和信息采集技术的探讨;从研究视角上看,更多的是从信息情报学和政治学出发,以控制为目的,探讨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管理机制,及其对公共安全的影响;从研究方法上看,则主要以新闻性描述为主,停留在舆情表层,缺少相关深度分析;从研究特点来看,网络舆情分析并没有结合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相关因素的本土性和差异性研究。

  ■ 研究思路

  《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及介入机制研究》将突破对网络舆情简单描述与对策建议的习惯框架,从“虚拟”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舆情、网络话语与社会阶层、社会利益与社会思潮的关系,网络舆情的表达性、建构性和差异性等社会学视角分析网络舆情。在分析网络舆情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揭示网络舆情背后隐含的不同社会思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形成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网络舆情的重大意义,从而阐释合适的网络舆情介入策略和治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研究思路上,本课题突破了通常的研究模式,从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过程同网络舆情事件—过程相互影响、制约的动态结构入手,反思简单化理解“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续”的思路,为重新认识社会现象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舆情的发生和治理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思维和路径。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以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解读网络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特点,深度阐释网络社会从中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人际互动模式,并从中探索舆情信息的识别方法和发生规律。第二,描述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主要包括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的主题、关注领域、内容、特征及发展趋势。网络舆情中体现出的角色认同、群体意识、社会思潮等将是本课题关注的主要方面。第三,对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进行系统的梳理,从技术、社会、心理、政策、制度等层面探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及其特征,揭示网络舆情发生的多元因素。网络舆情话语的差异性、建构性等将成为网络舆情分层分析的重点。第四,分析网络舆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显性与隐性、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揭示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消极倾向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分析其深层原因。第五,解读网络舆情的离散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探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引导网络舆情更好的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络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塑造能力,建立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运行机制。

  ■ 基本观点

  《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及介入机制研究》阐述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互联网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社会行为产生的内在构成要素。网络社会的社会化特征改变了传统工业社会从中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人际互动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第二,网络舆情受宏观和微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特征和变化趋势。网络舆情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多元诉求的体现,其内部也存在差异性和冲突。第三,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是同个人生活经验/心理、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的境遇/意识形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影响相联系和互构的。第四,网络舆情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社会、群体和个人“刺激-反应”的过程,在不同的语境表现为不同的发生模式。其中突发模式比较明显,由突发性事件而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而且剧烈。第五,网络舆情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是公众社会经验、感受和预期的反应,公众社会信心的体现,社会思潮的再现,也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沟通的桥梁或障碍,社会稳定或失衡的催化剂,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之一。第六,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网络舆情的观察与追踪,建立网络舆情常态和应急机制。改变消极应对思维,针对不同发生模式的网络舆情,建立不同的介入机制,建设性的对其进行积极回应与引导,对于公民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的发生模式及介入机制研究》课题,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由我院社会学研究所张春华助理研究员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