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主要观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主要观点
发布时间:2010-10-08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3353次  分享到:

  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口现状、问题和目标

  (一)现状和问题

  1.城市人口规模偏小,城市化率低。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要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成区的人口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1000万人,但2008年西安、咸阳两市城区人口大约在645万左右,差距较大。2007年,西安市非农业人口为353.8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6.3%,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为66.1%。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在80%左右,而一些老牌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90%以上。

  2.人口素质提升较快,但人口素质偏低。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3年,远远低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劳动力文化指数在12年以上的目标。

  3.人口性别比偏高,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人口性别比达107.00。全市目前性别比例虽在合理范围内,但部分地区的扩大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西安市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的行列。在2020年老龄化指数控制在14%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4.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亟待加强。西安市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比例已由2000年的7.19%增加到2008年的10.69 %。2008年西安市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206.6万。如果维持在目前的水平,2007-2030年累计净人口迁入规模在140万左右。

  (二)人口目标(2020)

分 类
项 目
指 标
绝对数量
1045万
城市首位度
1.5-2
增长态势
持续稳定
就业结构
非农劳动力占90%
城市化率
80%
年龄结构
老龄化指数平均为14%
流动人口比例
20%
国际人口比例
5%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
200
每万人医生数(人)
30
成人识字率
98%
劳动力文化指数(年)
12
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
50%
外语环境指数
68%
人才聚集程度
9%
平均预期寿命(岁)
78
社会保险参保率
75%

  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口总体发展思路

  (一)方针、原则与重点
   
   1.方针:快速扩张人口数量,同步优化人口结构,逐步提升人口素质

  现在西安市区县人口总和为837.52万人(2008年)。西咸两市主城区人口仅约645万。也就是说,在10年内西安城区人口大约需要翻番。未来,主城区“人口倍增计划”的实现将主要依赖以下三种途径:(1)西咸合并。(2)就地转移。西安的城市扩容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正在形成“组团式”带状大都市格局。现各个新区范围内的原住民基本都为农业人口,新区建设土地征用后这些人口全部集中“农转非”,且居住形态更集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城区居民。(3)吸引暂住人口、流动人口。

  优化人口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城市化进程等,有效调整人口的年龄、性别、城乡和地域分布结构,才能真正实现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人口结构的自然优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安市人口结构的优化要通过有计划地吸收外来年轻优质人口而达到,因而优化人口结构是一个与数量扩张同步的过程。

  在人口素质方面,重点在于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教育素质和文明素质,实现科技创新和增强人力资本。

  2.原则:处理好五个关系

  (1)处理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2)处理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人口问题统筹解决的关系;(3)处理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人力资源保障与开发的关系;(4)处理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的关系;(5)处理好稳定低生育水平与城区人口扩容的关系。

  3.工作重点: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强化产业的人口带动力

  (1)统筹考虑人口安全,探索国际化大都市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一是要继续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二是应将人口安全纳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统筹考虑。需要研究建立西安市人口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三是积极探索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切实落实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在管理体系建设、服务以及加强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领域有新突破。

  (2)聚人气、促产业,形成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第一,积极培育重点产业,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西安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有较广阔的提升空间。第三,全面实施人力资源效能提振计划,大幅提升人才效能。

  (二)三个阶段任务

  参考西安城市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综合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现在到2020年西安人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2010—2012年:国际化大都市起步阶段

  完成西咸大都市总规划以及人口分布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为人口扩容提质以及国际化提供必要的准备。加强与周边地区城市的协作,初步形成国际化的金融环境、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外语环境。在这一阶段,全市总人口控制在900万人,其中,西安主城区人口总量应达到630万人。

  2.2013—2015年: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快速扩容阶段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发展,经济腹地不断扩张,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口规模进一步膨胀,西咸大都市将成为西部、全国乃至跨越国界的增长极。加强欧亚大陆桥经济区的协作,大幅度提高外籍人口规模,建设外籍专家社区、国际学校及相应配套设施。在这一阶段,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114.3万人。

方 位
城市组团
(板块)
人 口
(万人)
功能区(居民区、产业区)
人 口
(万人)
旧中
心区
老西安组团(城六区,被划出部分除外)
450
碑林
85
莲湖
75
新城
55
未央
65
灞桥
55
雁塔
115
浐灞组团
80
浐灞生态园
25
国际港务区
30
纺织城、洪庆
25
临潼组团
75
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临潼区)
75
长安组团
100
曲江新区
25
航天基地
15
大学城
20
韦曲
30
秦岭休闲度假区
10
新中心区
(都心区)
沣渭组团
80
沣渭新区(含三桥)
40
西高新(含二次开发区)
40
西
咸阳组团
120
秦都
60
渭城
60
泾渭组团
80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草滩产业带)
30
泾渭工业园
25
泾渭新区
25
东北
阎良组团
35
国家民用航空基地(阎良区)
35
总计
1020

  3.2016—2020年:人口空间结构优化及总人口稳定增长阶段

  人口内部组织不断优化,并日益走向区域内的动态均衡的同时,城市核心区、核心主城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人口流动变得更加便捷、更为频繁,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更加完善,核心区人口出现减少趋势,总人口稳定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人口规模不再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大,占全国人口总量的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扩张的动力机制有市场力量、制度改革、土地调控、城市化等。在这一阶段,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428.6万人,其中,西安主城区人口应达到1000万人左右。


  三、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实现西咸行政区划合并

  要尽快实现行政融合。二要尽快实现空间融合。在不涉及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以泾渭新区和沣渭新区两个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开发西咸共建区,形成大西安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中区,把两市实质性连接在一起。三是尽快实现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建议由两市公交系统按照股份制方式合资设立专门公交公司,并由省级财政和西安、咸阳两市财政共同出资给予适当补贴,向市民提供便捷、价廉的跨区公交,率先从交通方面实现两市实质融合。建议由省政府协调,尽快实现两市间金融机构、邮政机构、物流机构同城化业务对接。四是尽快建立人口发展协作机制。

  (二)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变“事前准入制”为“事后登记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外来人口向西安集聚,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常住化进程。其次,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合理流动。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2.积极探索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一是在管理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建立健全部门协调、齐抓共管机制,确保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服务上有新突破。要从制度上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到同常住人口一样的计划生育免费服务,落实医保、工伤、养老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要加强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开展社会规范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感。三是在加强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上有新突破。适度发挥流动人口中的血缘、地缘关系和热心人士作用,在本地党组织、人口计生管理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指导下,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等自治组织,发挥流动人口自我宣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高起点规划城市扩容,建设宜居城市

  1.以新区建设和老城再造为空间扩张重点。西安市老城区91平方千米范围内拥有的总人口达到211万人,初步算来每平方千米近2.3万人。作为城市发展的单个中心,人口密度相对过大,在新时期无力独撑未来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因此,需要将相应的人口规模转移到多个发展中心,来分散承担人口承载压力。利用各个开发区的产业扩张能力,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区,特别是着力增强各个新区的宜居功能,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2.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道路。建议建设30个左右国际化城市综合体。从城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人口空间布局结构出发,逐步建设一批包括国际酒店、国际化写字楼、国际公园、国际购物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和会展中心、国际公寓、国际学校等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功能齐全,适宜外籍人口工作、生活、购物的大型社区。通过建设城市国际化综合体,作为吸纳外籍人口的窗口和主要载体,为外籍人口提供中国内陆最为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带动城市均质化发展,全面提升各个区域居民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水准和城市的整体宜居性。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市民必需的教育、医疗、交通、绿化、休闲等必要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居住和生活质量,依据规模配套建设中小学、医院、商业、文化和体育设施、广场、绿地等,使大多数人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改善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城市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便捷交通体系,实现各个组团之间的顺畅快捷连接;特别是大力发展联通城市中心与阎良、临潼、咸阳老城区的城市轻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降低各个区域生活便利程度的差异,推动城市均质化扩张。

  4.优化人才环境,多渠道引进先进人才,推进城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强化和发挥房价优势吸引人口流入。充分利用西安城市房价相对较低的优势以及城中村改造的契机,加快建设一批适宜外地迁入人口居住的住宅小区和专门供西安紧缺技能人才居住的廉租房屋(人才公寓),降低外地人口迁入西安的生活成本。

  (四)就业优先,围绕主导产业带动人口聚集

  第一,积极培育重点产业,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主体,加快西安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实现经济国际化,进而实现人口国际化。

  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西安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有较广阔的提升空间。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容纳量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要比第二产业多2至3倍。同时有助于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宜居宜业程度。

  (五)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际教育园区,吸引全国和国际年轻优质人口

  要充分创造各种条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985高校、211高校大幅扩大招收国外留学生。可考虑在沣渭新区建设高规格的国际教育园区,形成国内最集中的“外国留学生城”。

  (六)建设辐射西部的“健康之都”,吸引流动人口

  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素质医疗人才资源,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西部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之都”,将西安建成国内重要的、西部首屈一指的医疗服务中心。周边省市来西安求医的患者及家属将带来可观的流动人口数量。努力成为医疗卫生特别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国际中心,增强西安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带动相应的服务业和医药产业,刺激人口滚动增长。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吸引医疗卫生人才进入西安工作、吸引外来人口来西安定居。

  在改进西安医疗卫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调整卫生资源投入布局,加强城市周边地区医疗机构建设,缩小城乡卫生资源差距,逐步建成满足城乡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次,调整现有卫生资源,提升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水平,同时增加在新建开发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在全市形成由日常急救、医疗机构急诊科、应急医疗队、后备收治医院等各方面组成的紧急救援体系,做好城市和县镇急救网点的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高效、便捷的急救医疗服务。

  (七)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幅提高旅游人口比重

  一是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二是完善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三是提高旅游服务档次,营造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一定要利用旅游这一特殊资源,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进入西安观光消费,如此便可推动流动人口规模增加,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八)着眼人口安全,强化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建立起老年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伦理环境。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和扶持,稳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政府、集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机构,提高老年人口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困难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加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关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健全空巢家庭老人的帮扶服务机制。发展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人口安全评价机制,动态监控人口发展,作好危机防范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