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家乡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情满家乡饭
发布时间:2011-12-27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086次  分享到:

  写了一些关于家乡饭食的文章后,我忽然产生了疑惑:家乡饭究竟是什么?难道它仅仅是乡间村野的饱腹之物?为什么在异地他乡时,一听到乡音,一食到乡味,我们又是那样地牵心动魄和激动不已?虽然它当年是那么的简陋,难登大雅之堂,但相比现在种类繁多的美味佳肴,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依旧是儿时记忆深处的粗茶淡饭,流落到我笔尖上的仍然是对家乡饭的一腔痴情。

  虽然远离故土,大半辈子生活在西部的新疆维吾尔之乡,那里的带有民族特色的饭食滋养了我半生,然而我却时时向往着家乡的饭食。秋天,父亲将刚刚从庄稼地里收获的玉米剥了粒,磨了粉,母亲就急急地熬了一锅飘着油汁的黄亮黄亮的玉米糁糁,远远地就能闻到喷香的味儿。当晚饭的炊烟不再飘起,鸟雀纷纷归巢,明朗的月光下,母亲一声又一声地在街头呼唤我回家吃饭,那亲切柔和的声音连同香甜的玉米糁糁就久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母亲擀的面条又细又长,她将捞出的面条用葱花一拌,油泼辣子一调,家淋的醋汤一浇,那味道,那享受,算是天下第一了。我们孩子还常常把面条用筷子挑得高高的,比试着看谁家的面长面筋——仰起脖子,一头咽进喉咙,另一头还沉在碗底,中间长长的面条硬是拉扯不断,那嬉戏的情景至今仍在眼前浮现。至于母亲和面、揉面、擀面、犁面时所付出的辛苦,更是使我终生难忘。那时候,生活不富足,母亲把一碗麦面看得很珍贵。她常说“好面不能糟蹋了”,因而尽管灶眼里的柴烟熏得眼睛直流泪,也尽管作料菜蔬少得可怜,她仍然很用心地把一年中难得吃几次的白面面条做得很精细,很可口。

  在新疆时,看到沙漠绿洲里的苜蓿长得十分茁壮,却很少有人去采食,不免觉得可惜。闻着那一股特殊的草香味儿,不由得勾起了我的食欲连同儿时的回忆。故乡的黄土坡上常有我小小的身影,苜蓿地里的花蝴蝶在我身旁飞来飞去,嫩嫩的苜蓿芽儿养活了我们的命,一见到它,就倍感亲切。我将掐回的苜蓿交给炊事班,无论是下锅,还是炒菜,都非常好吃。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乌鲁木齐的饮食摊上忽然发现了有卖地软包子的,不由眼睛一亮,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这里常见只有羊肉烤包,又有谁见过地软包子?久违了的地软包子将我带回到了故乡雨后天晴的黄土地里,幼年的我挎上竹篮,满山坡的去捡拾那一疙瘩一疙瘩黑黝黝、软突突的地软。远处的大山满目青翠,近处的鸟鸣不绝于耳,那又是一副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

  再如现在时兴的豌豆苗,它其实是豌豆生出的嫩芽,一拃多长,翠绿鲜嫩,清香爽口。以前是专门生了一板一板的往饭店送,现在蔬菜市场上多有出售,普通百姓亦视它为寻常菜肴。但就是这个小时候在故乡常见的碗豆苗,却令我在异域他乡苦苦地寻觅不见。过去,老家兰梅塬村种有许多豌豆,一到夏天收豌豆时,就有一些豌豆角炸裂开来,那圆圆的豌豆粒儿掉得到处都是。一场细雨过后,奇迹出现了,所有收割过豌豆的地里,拉运过豌豆的路上,堆放过豌豆的场院,凡是低凹处,都齐刷刷地长出了嫩嫩的豌豆苗,还有不少被雨水泡胀了的豌豆粒。我们将胀豌豆拣回去让母亲炒油豌豆吃,将嫩豌豆苗掐回去让母亲卷菜馍吃,那豌豆苗清香的味儿就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多年后游子回归,我终于知道,乡情和乡味是紧密地相连在一起的,家乡饭,实际上就是思恋的故乡。家乡饭里渗入了家乡情,家乡情融进了家乡饭。我记忆深处的家乡饭之所以时时地在脑海里浮现,原来它就是一股浓浓的牵心揪肺的思乡之情啊!许多人其所以终生保持着家乡的口味,难以改变嗜食家乡饭的习惯,就是因为心里始终渗透着一股父老乡亲之情。虽走南闯北,食遍四方,却仍然对家乡饭痴恋不舍,那其实是他没有忘记自己学步时所立足的这块故乡的土地。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了,不管你离它多远,分开多久,家乡饭那醇厚的滋味,那质感的幽香,都会使你魂牵梦绕。家乡饭,家乡饭,它是一抹浓浓的挥之不去的乡情!它是一缕割舍不断的游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