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 加强社会建设: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 加强社会建设: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2-11-20      作者:佚名    来源:$EndFalse$    访问量:2087次  分享到:


  在党的十六大之前,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虽然曾进行过社会建设领域的探索和部署,但是还没有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成果加以论述,一直是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思路来规划的;在社会建设领域里的实践和认识,是被分别寓含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个领域之中。

  党的十六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把社会建设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加以阐述,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第一次将社会建设独立论述,标志着党开始将原来寓含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建设独立地分离出来,把社会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起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了正式确认,同时,第一次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列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专题,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论述和报告中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部署,标志着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两个体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一个体系”( 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个机制”( 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在不断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直接体现人民政权性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的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理念从多个方面深化了对利益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经济建设中,强调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建设中,强调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建设中,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不断改善民生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是化解社会利益冲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指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活动。“社会管理”不能等同于“管理社会”,它不仅包括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如群众利益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还包括了社会的自我管理,即建立在社会自我组织基础上的自主管理,以及社会组织协同政府的社会管理。

  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中加强社会建设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社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建设作为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动员体制和社会流动体制。通过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社会能力建设的关键是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孵化器”角色;社会组织通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协同政府社会管理,促进自身的发展,发挥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建设的首要方面是社会民生建设,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促进社会团结、努力促进社会合作、努力促进社会分享,就一定能够在不断创新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