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纪-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文苑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社科文苑
甘南行纪
发布时间:2015-11-11         来源: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 作者:杨艳伶    访问量:7607次  分享到:

2015年8月,利用暑假时间,我踏上了为期一周的甘南考察之旅。回来之后,就想动笔写下一些记录感受心得的文字,可事与愿违,仅写了开头就因工作诸事而搁置至今。今天,看到一篇探讨藏传佛教世俗化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与自己这些年关于藏地汉语文学、藏文化的研究有颇多相通之处,深入思考的同时也提醒自己,是时候完成已放置两月有余的考察随笔了。

作为研究雪域文化的汉族学者,我要不时地回答人们一个大体一致的疑问:“你做藏区研究,那你去过西藏吗?”毋庸置疑,西藏是藏区的核心,也是这些年备受人们推崇的净化灵魂之地,但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藏区同样是作为文化概念的西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卫藏、康巴和安多三个地区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藏区,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各具特色、互补互融。

8月9日清晨,从西安飞往夏河的航班准点起飞,就在降落前的半小时,机上广播通知:因夏河天气原因,航班将暂时备降兰州中川机场。与以往航班延误时的焦虑心急不同,这次备降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写在微信里的那句“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与净土更加亲近”,就是当时美好心境的最佳写照。如愿到达夏河机场后,我将行程第一站定在了合作市,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是此次甘南之行前往的第一个目的地,这里供奉的是以藏区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开宗祖师。进入佛阁之前,先绕着围墙顺时针转经一圈,前面是一位藏族老奶奶带着五六岁的孙子快步前行,转经的祖孙二人边走边交谈,老奶奶讲藏语,小男孩则是汉语、藏语夹杂做着回应。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被奶奶拉着手快速往前的孩子稚嫩脸庞上显现出的虔诚,现代化的强力冲击下,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但转经礼佛依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每天都跟奶奶一起来转经,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不需要诘问,也不需要解释。

因为带着比较明确的考察目的,美不胜收的沿途美景自然让人心旷神怡,但我更加关注藏民及其生活状态。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孩子,一个七八岁的藏族小女孩。她是桑科草原我借宿的牧民家的小孩,她的父母只能用最简单的几句汉语跟汉族人交谈,当汉族人语速稍快或信息量稍微复杂时,他们只能抱歉地摇头表示不明白,此时,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就会被叫来充当“翻译”,她说着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也非常大方自如地跟我聊了很久,然后,一转身,就会跟她的几个弟弟妹妹用藏语嬉闹会话。没错,汉藏双语已经是这个学龄孩子能够熟练运用的语言,汉藏文化之间的互融互渗从来没有停止。正如阿来所说:“我们这一代的藏族知识分子大多是这样,可以用汉语会话与书写,但母语藏语,却像童年时代一样,依然是一种口头语言”,这个藏族小女孩和她还在光脚玩耍的弟弟妹妹们亦是如此,他们可以熟练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也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穿梭。

来到甘南,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当然是必去之地,其恢宏的建筑和浓郁的宗教氛围自不必说,精通多国语言的喇嘛导游更让不少游客惊叹不已。当身边有用外语为游客讲解着的喇嘛经过时,确实会有不太真实的感觉,也难怪不少人会停下脚步观望良久。转经长廊里转经的善男信女虔诚地走过一圈又一圈,他们跟米拉日巴佛阁外的老奶奶一样,都是步履匆匆、疾步向前,这跟印象中藏族人的“慢”节奏完全不同。带着这个疑问,在去往郎木寺途中,我专门请教过已在夏河生活了三四代的汉族司机,他告诉我:“他们走那么快是因为很多人为自己设定了需要转完的圈数”,我自己认为应该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普遍加快的现代生活节奏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或处世态度。关于转经的话题,我还问那位热心的司机大哥:“作为生活在藏区的汉族人,你去转经吗?”得到的回答是:“当然转啊,不过我们都是在重要的日子才会去转经,平日里,我们都很忙”。谁说不是呢,即便在此地生活多少代多少年,也无法改变其汉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听完这样的回答,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马原《冈底斯的诱惑》里的一段话,小说里的老作家进藏33年,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这里的人,因为“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去理解生活。那些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形式,我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在其中理解和体会到的我只能猜测,只能用理性和该死的逻辑法则去推断”。

郎木寺镇有“东方小瑞士”之美誉,刚踏进这个不大的小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其时已是傍晚,喧闹的音乐、林立的酒吧、如织的人流,仿若置身丽江古镇,但其建筑特色和总体布局又不能跟丽江同日而语。说实话,还有几分失望与怅然,但转念一想,这次来到郎木寺是主要为了感知其文化氛围,也就释然不少。郎木寺镇真正让我感受到夺人心魄之美是在第二天清晨,站在高处看到远处静静矗立的房舍,还有坐在不远处向前眺望的两位喇嘛的背影,内心会瞬间平静许多,再加上白龙江两侧分属甘肃、四川两省的赛赤寺和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以及清真寺,那一刻,我方才明白“东方小瑞士”的真正涵义。同时,对于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该镇还有一个地方极具吸引力,即天葬台,这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未做禁止参观规定的天葬台,3600多米的海拔,气喘吁吁站在山上,看到很多人走近观看,自己始终没有挪动脚步,不是恐惧或害怕,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与尊崇。原本平静神圣的事物,没有必要刻意去触碰,保持其原有的状态或面貌就好。

蓝天、白云、草原,装点着甘南的美;佛阁、寺院、佛祖,护佑着这里的人。物换星移、岁月流转,守住内心的纯净与安然,每个人都可以在甘南找寻到荡涤灵魂的方法,因为,甘南之美经久不衰,甘南之净永远都在。一周的考察很快结束,但收获永驻心间,思考与探究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