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专访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专访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
发布时间:2010-08-03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访问量:4314次  分享到:

  近日,《陕西日报》陕北观察栏目专访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研究员,采访内容刊登在该报2010年8月2日9版。详情如下:

专访
民资的嗅觉非常灵敏关键看政府如何引导——访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 

  记者:有人认为,我国目前规模巨大的民间资本因为找不到出路,犹如“笼中虎”一样时刻威胁着经济的稳定,您怎么看?
    
  裴成荣: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它并不担负社会责任。只要有好处,它就会去做,而不会在乎是否影响百姓的生活。上半年我国出现的绿豆、大蒜价格疯长据说就有游资的身影。
    
  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如果不加引导,它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四处流动,极有可能破坏市场正常秩序。而如果引导得好,就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可以说,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政府该如何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
    
  裴成荣:陕西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大量的投资,比如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开发等。而这大量投资光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信托、私募等形式给民间资本搭建一个进入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光明正大的进入。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一个安全退出机制。任何一个产业都是有高峰有低谷的,通常先进入者先获利,并且是高回报。民间资本进入一个产业的本意并不是真正想发展这个产业,而是为了赚取前期的暴利。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后,随着利润的降低,民间资本肯定会退出。如果光能进不能出,民间资本就会失去投资这个产业的动力。而如果政府能促进企业上市的话,那些前期资本就可以很容易通过资本市场退出。
    
  另外,政府还应通过减免税收、给予优惠等手段,引导部分民间资本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因为就陕北而言,多数民间资本来源于矿产开采,在积累过程中通常都伴随着采空区、地下水被破坏等种种社会问题。政府要考虑引导民间资本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更多地反哺当地的百姓。 

  记者:有人说陕北现在是“有钱人多,企业家少”,您认为呢?
    
  裴成荣:不可否认,陕北很多的“煤老板”虽然通过资源开采赚了很多钱,但他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前景的把握上还是有欠缺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陕北民间资本的嗅觉实际上是非常灵敏的。目前,陕北大量民间资本已进入到西安航天基地,闯入高科技光伏产业。陕北的民营企业家能根据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新兴能源振兴规划等政策,看到产业的前景,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记者:这是不是个别现象?
    
  裴成荣:这不仅仅是个别的。前些年陕北大量民间资本早早就涌入西安的房地产行业,也证明了他们的嗅觉确实灵敏。

  记者:5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 “新36条”,但是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持迟疑和观望态度,为什么?
    
  裴成荣:“新36条”说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部分垄断行业,但实际上很多垄断行业民间资本是很难进入的,这就是所谓的“看得见、摸不着、进不去”的“玻璃门现象”。
    
  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深刻反思。
    
  现在,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环境已然形成,如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是摆在监管者和投资者面前的共同问题。

  (链接:http://www.sxdaily.com.cn/data/bssbgc/20100802_9777040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