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云:准确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科研成果
刘立云:准确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
发布时间:2024-02-20      作者:刘立云    来源:《陕西日报》    访问量:5131次  分享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这一重要要求为今年经济工作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精准把握好“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融通悟透、科学研判、统筹推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乘势而上,开创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发展、改革、安全、稳定等新任务新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更强、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过去以“稳”为主,转变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用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发展动力。

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稳”是大局和基础,促进经济短期稳定与中长期增长的协调,为“进”创造稳定发展环境;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进”是方向和动力,在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等畅通经济大循环中,助力发展大局之“稳”。因此,政策要靠前发力,以“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积极财政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稳健货币政策、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产业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

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坚持先立后破,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科学认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辩证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发展“第一驱动力”作用的日渐凸显,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立”的是新质生产力、新的消费增长点和生产关系调整的新动能,“破”的是思想藩篱、制度禁锢、路径依赖以及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新旧发展模式和动能之间的衔接和切换,短期落实、中期谋划、长期布局,避免未立先破、破而不立。要着力落实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任务,有效应对和重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兼顾政策的延续性、创新性以及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形成政策合力。要“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做到优势巩固与新质培育并进、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同推、载体打造与基础升级齐抓、链长统筹与链主带动共促,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动能转换,以深层次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二、坚持“三个统筹”,扎实推进陕西高质量发展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年,陕西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加速蓄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持续向好。陕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较10月加快5.3个百分点;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同比增长3.9%,较1月至10月回升4.3个百分点。我省工业生产加快恢复,能源工业增长加快、非能源工业转负为正、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1月至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幅较1月至10月收窄3.4%,工业投资加快回升;11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03.29亿元,同比增长9.4%,较10月加快1.2%;1月至11月,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752.91亿元,同比增长3.5%,较1月至10月加快0.6%。消费市场增势较好,升级类商品需求不断释放,网上零售增长加快。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网络消费仍然占比不高、消费场景不很丰富、农村消费仍有差距,全省促消费稳增长任务依然较重。为此,要坚持制造业为本、实体经济为重,实施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的“有潜能的消费”与脱虚向实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益的投资”相结合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力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部署重大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群提升工程项目,解决市场准入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问题,重塑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及生物医药、输变电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认真落实《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创新用好“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方式,推动先进实用科技产业化规模化孵化应用,着力在人工智能、超导、光子、第三代半导体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百亿或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培育完整供需体系。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营造公平营商环境与放心消费环境,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省级商业步行街及夜间经济示范聚集区,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效需求,完善县域乡镇消费商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村电商服务覆盖面,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多举措扩大农民务工规模,使各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得以提升。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陕西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率发展空间较大。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短期看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建设中投资、消费和内需等问题,同时承载和发挥稳就业、稳收入、稳发展等功能;长期看可以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与步骤。要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战略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治理水平提升的乡村全面振兴,从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发展过程。为此,要加强关中、陕北、陕南基于科技、能源、生态优势的区域合作,优化省内城际要素流动的空间布局。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鼓励城市资本、资源下乡,健全商品流通、资金流通、人才流通、区域流通的现代流通体系。要强化县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县级承载力,加强县域内统筹布局、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要强化乡镇功能提升,加快小城镇发展,支持在乡镇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把乡镇建成高水平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有效发挥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和纽带作用。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及其相互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了重点领域存在的经济风险和安全隐患,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保障陕西粮食安全,要围绕粮食“种、管、割、晒、收、保”等环节,推动机械化、智能化,提高粮食生产社会服务水平;加强高效水利设施建设,利用截留雨水设施旱浇涝排;提高农业保险理赔效率,优化简化理赔流程手续。保障全省能源安全,加强统筹、调度省属能源生产企业,积极履行能源保供责任,加速优质产能释放。全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统筹好分类施策和系统施治、靶向攻坚和常态排查、制度保安和数智强安,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刘立云,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刊登在《陕西日报》2024年02月20日06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