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采访王晓勇副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首页 - 科研资讯 - 媒体聚焦
《西安日报》采访王晓勇副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4-04-10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访问量:1356次  分享到:

《西安日报》   2024-04-10   06版 专题报道 综合新闻

“你推送的人我认识,但你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

社交软件熟人推荐机制到底是便利还是侵犯隐私

近日,“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共鸣。不少网友吐槽感到被冒犯,“你推送的人我认识,但你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  

  有合理性但也带来困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们已经被算法“拿捏”了,各个App背后的大数据算法精准地测算着用户可能喜欢什么,给用户匹配相应内容。而今,各大社交App又设置了熟人推荐机制,通过通讯录、关联好友等大数据算法,推荐给用户“可能认识的人”。用户们经常能在通知栏中看到“他可能是你朋友”“你的朋友正在看”“你关注的1人是TA的朋友”……

  记者体验发现,某热门社交App除了在消息栏、粉丝列表等板块中展示“你可能认识的人”外,还时不时通过弹窗消息通知的方式进行提示。还有部分平台会向用户推送“可能想认识的人”“可能是你的朋友”等。

  熟人推荐功能确实有助于用户发现潜在的新朋友,找到断联的旧朋友,丰富社交体验,甚至带来惊喜。市民冯女士今年56岁,她说,以前没有社交App,很多年轻时的朋友断了联系后就很难再找到了,还有一些没有联系方式的远方亲朋,都在社交App上找到了。“十多年没有联系的老朋友,突然被推荐过来真的太惊喜了。”冯女士说,她曾有个老邻居,关系特别好,后来带孩子去外地上学搬走了,而自己换了手机后就没了联系方式。前段时间在社交App上看到推荐认识的人,竟然就是这位心心念念的老邻居。“找到过去的老朋友,就好像找到了失去的记忆,非常感慨,非常珍惜互联网带给我们的重逢。”冯女士说。

  熟人推荐这一功能有其正面价值,但这种看似便利的玩法也给不少用户带来了困扰,被不少网友吐槽,认为平台未经允许读取个人信息,侵犯了隐私,家人、同事、同学,前同事、前任,或者刚刚认识才加上联系方式的新朋友都会出现在“你可能认识的人”推荐列表中。有网友在网上放飞自我写下“疯言疯语”,结果账号被推荐给熟人;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吐槽舍友,但是算法却把账号精准地推送给了舍友;有网友私底下喜欢玩闹,没想到账号被推荐给了长辈,回了家被七大姑八大姨一顿议论;还有网友和前任分手后把对方拉黑了,没过几天社交平台又给自己推送回来了。

  市民胡先生告诉记者,在熟人推荐机制下已经没有隐私可言了,前段时间就有同事发现了他的账号,在办公室给其他同事们看他在家拍摄的日常生活。胡先生说,自己私下的状态被展现在同事面前,感觉就像在“裸奔”,好像被人偷窥了,很尴尬,现在他已经不敢在网上发布日常生活了。

  “想认识的人已经关注了账号,既然没有关注就不想认识,也没必要再推荐。”市民严女士告诉记者,熟人推荐机制初衷或许是为了增强用户间的联系,提升社交体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有些冒犯。“前男友的现女友都给我推荐过来了,看他们发布的恋爱生活心里真不是滋味。”严女士说,“可能认识的人”并非自己真正想要联系的对象,甚至可能是早已疏远或不愿有交集的人,这种“被推荐”的感觉让人感到不适。  

  关闭选项没有起到实效

  这种情况如何避免?记者体验发现,某热门社交平台隐私设置内的“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是默认开启的,需要用户手动关闭。“向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同样默认开启,且并没有关闭的选项,仅有“减少推荐”可供选择。一些内容平台关闭熟人推荐的选项不仅十分隐蔽且流程繁琐。可即便选择了关闭,也有用户反映,平台还是会锲而不舍地“牵线搭桥”,关闭选项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明明设置了不推荐,但仍时不时有现实生活中的好友来问我,App弹窗推送的账号是不是我的,甚至多次把我推给同一个朋友。”市民张女士吐槽说。

  这个功能为什么会让一些人感觉自己被冒犯?记者采访发现,拒绝熟人推荐机制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希望有一块能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的“净土”,在那里他们穿上马甲,不需要努力维持现实中营造的人设,不需要顾虑复杂的人际关系,不需要担心自己发的帖子会引起身边人不满,也不需要害怕发出的生活照片被熟人偷窥和讨论。  

  专家建议更多关注用户信息收集问题

  对于这些吐槽和不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是理解的,他说,在社会传播学领域中有个“拟剧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会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管理自己的角色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设。比如,工作中是认真努力的打工人,朋友圈里是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在家里生活随性,在外面精致优雅,平常正能量满满,有时又多愁善感……“人本身就在多重身份间来回切换,但或许并不希望每一面都让熟人或者朋友知晓。”王晓勇说,可是熟人推荐机制难免会让自己的另一面被动曝光,这就会让很多人有被窥探的不适感。

  王晓勇说,不能否认确实有人需要熟人推荐功能,但是也要理解有人不需要这个功能。熟人推荐功能下,一些社交成了过度社交,这也是社交App基于自身利益的强行推广行为。其实,究竟要不要这个功能,应该交给用户来决定。在使用社交App初始,就应该明确提醒用户,给用户一个直接、简便的“开关键”。在呼吁App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王晓勇也建议关注熟人推荐功能背后的用户信息收集问题,确保网络经营者做到合法、正当、必要以及诚信。

  提到合法,不少用户认为在熟人推荐机制下,个人隐私权受到了侵犯。上海申浩(西安)律师事务所孙晓乐律师说,在法律方面,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包含两个方面,自然人生活的安宁;自然人不愿意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不过,互联网社交App具有开发、包容、共享的特点,不同人群对于隐私的认知也不一样,对于是否侵犯隐私权需要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孙晓乐说,对于用户原始的信息,比如姓名和手机号码等属于用户的个人信息,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向他人告知,不属于私密信息。平台在收集和使用此类个人信息时,应遵守收集最少的信息、提供最大的社交便利的服务原则,不能超出必要的使用限度,更重要的是要让用户知晓针对个人信息推荐功能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比如阅读手机、微信通讯录好友、推荐给附近可能认识的人等。如果社交平台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个人信息给用户生活安宁造成困扰,或者泄露了用户的私密信息,则构成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

  除了呼吁把选择权真正还给用户外,记者发现网友们也希望社交平台能够给出更加合理的推荐方式。比如,可以在用户发布内容时提供“屏蔽可能熟人”选项,也可以通过兴趣、风格等更多元的方式进行推荐,帮助用户在网络空间中找到兴趣相投的“搭子”,这样的推荐或许更受欢迎。